潘建伟团队取得量子精密测量的重大突破,对科研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奥运会赛场上以毫秒决定胜负,但这还不是时间的极限。 在科学领域,时间测量精度已经进入了E-19级的时代,这相当于将时间测量精确到千亿分之一。如何准确地传达出这个高精度的时间? 最新科研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10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与上海技术物所、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高灵敏度线性采样、高稳定高效光传输等技术
时钟的诞生重新定义了“秒”,铯原子钟一亿年只有一秒的误差,可以把时间测量标准带入量子维度。 目前,科学家已研制出锶、镱等新型原子钟,它们的频率更高,处于光学波段,故简称“光学原子钟”。 现在时钟的测量精度达到千亿分之一,也就是E-19,在整个宇宙年龄的时间尺度上误差不到一秒。
目前,新型光频标准技术的精度已经超过了原来“秒”定义的频率高程的两位数。 国际测量组织计划在2026年考虑更改“秒”的定义,技术路线图的重要一环是洲际E-18级光频标的时频比对。 超长距离高精度时频传递与比对是目前国际计量和精密测量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时间测量精度达到E-19级后,将形成新一代时频标准(光频标准),可结合广域、高精度的时频传输构建广域时频网络,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称这项工作是星地自由空间远程光学时频传输领域的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E-19级是高精度时频传输的发展趋势,但一直以来国际上相关工作信噪比低,传输距离近,难以满足星地链路的高精度时频传输需求。 迄今为止,自由空间中的光频传输技术只能实现10公里量级的传输距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彭承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次实验提高了时频比对精度,高精度的时频比对是许多物理实验的基础,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实现星时频比对。”时间的准确测量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例如,卫星的导航精度与计时精度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导航和定位。 更精确地定位成例如米以下需要更好的计时精度。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一突破不仅应用于地面远距离时频传输,也为未来基于中高轨道卫星的高精度星地时频传输奠定了基础。 星地间时间同步精度的提高有利于科学观测的同步”。
另外,在大地测量、地质探测、雷达探测等关系社会民生的领域,准确的时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