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表达,让古老文明对接现实找到正确“打开方式”
徜徉在山水画卷中,用歌声送走秋天的乡愁; 演绎采菊、晒菊、酿酒过程,以曼妙舞姿展现东方美学; 以《上阳台帖》传承为由,借书法入诗仙李白……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古今冲突视听盛宴《重阳奇妙游》,受到各方好评。
虽然是敬老节,但赢得了众多年轻参与者的古朴古韵,但处处展现着时代气息。 2022“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包括《重阳奇妙游》,激活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唤起了人们深深的乡愁。 这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创新的表达,古老的文明只有在现实中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不断展现新的魅力。
大米中国,气象万千。 从爆金舞《洛神水赋》,以翩翩飞起的形象再现“飘逸、柔美的游龙”,从重阳奇妙的游开舞《云窟万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展现古代造像之美,相关作品均为绚美之作艺术要美,好的文化产品要用美感动。 丹青水墨之美、编钟古琴之美、宫廷建筑之壮美……久经磨砺的中国文化蕴含着过多的美丽元素。 深入挖掘,真诚表达,让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合味”。
好的作品要给人视觉上的感动、听觉上的享受,增加知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重阳节蕴含着辞青观菊的风俗、洒脱自如的态度,铭刻着陶渊明、王维等人千古的辞赋,寄托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需要作品题材之广,需要思想之深、文化之厚、感情之浓。 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 《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人气,《国家宝藏》 《登场了!敦煌》 《舞千年》等综艺节目的热播,也是通过深耕传统文化的某一领域,使观众较多
大众传媒中出现的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应该给广大受众播下文化的种子,而不是修复旧文物。 如何跨越时间的鸿沟,将千百年前的文化感染更多的人? 在内容上,必须跨越古今,寻找相同心情、相同道理的共鸣。 在形式上,也可以在技术、理念等方面大胆创新。 现在,很多节目不再局限于方寸舞台的限制和派对的串联编排。 实景虚景、室内外都是舞台,真人演员、虚拟形象与竞技、才艺展、故事相结合,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直击人心。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 让更多年轻参与者关注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激活、点燃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成为顶级“流量”,传承千年文化基因,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