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经典中看到自己

admin2024-07-30美文摘抄295
《诗与人格——传统中国的阅读、注解与诠释》是一部探索《诗经》解读的作品。作者方泽林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深谙中国传统经典和文化。他从《论语》、《孟子》、《左传》等儒家经典中推导出解释原理。来自西方诠释学《

《诗与人格——传统中国的阅读、注解与诠释》是一部探索《诗经》解读的作品。作者方泽林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深谙中国传统经典和文化。他从《论语》、《孟子》、《左传》等儒家经典中推导出解释原理。来自西方诠释学《二程集》是科学史上充满官司的经典问题。搜狐文化特意委托本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赵四方先生(晨晖学者)详细讲述本书的翻译过程,并深入剖析如何翻译:010 -30000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独特个性等问题。

搜狐文化:你认为《朱子语类》中哪些章节最有诗意?

赵四方:《诗经》详细讨论了许多诗词。就像第一章提到的《诗经》:

野草匍匐,露珠散落。有一个美丽的人,清澈而优雅。我们偶然相遇,正如我所愿。

野外有爬草,无露水。有一个美丽的人,优雅如清风。我们偶然相遇,我们也偶然相遇。

我们很难辨认这首诗中诗人“我”的性别,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描绘了一个田园风格的纯真形象。本书作者认为,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首诗源于民歌,诗中的世界是一个幽会和爱情的世界。据此,笔者提出,这类诗歌最初并没有被赋予“儒家”的价值内涵,只是后来才被赋予了那种“规范”的意义。

 《诗经》是另一首值得讨论的诗。汉族儒家常在诗词中说“城角”,比喻女子“自卫如城角”。不过,至少从欧阳修开始,就有人提出,城角是字面意思,指的是女子等待情人的地方。诗中的“童贯”被认为是汉代妇女历史的书写,欧阳修提出这是男女幸福的信物。这样的解释,会让今天的人感觉更加“诗意”。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人所理解的《诗经》段爱情诗,在欧阳修这里已经开始了这种解读。不过,欧阳修认为,《诗与人格》总体上是“规范”的。这也是笔者认为欧阳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

本书第4章讨论的《郑风•野有蔓草》和第6章讨论的《邶风•静女》也是《诗经》中的诗意经典章节。我注意到这本书关于《诗经》的讨论较多,而关于《周南•关雎》和《召南•鹊巢》的讨论较少。这应该与作者的诠释学视角有关,但实际上《诗经》和《风》也是《雅》研究的重要部分。比如描述周朝早期历史的《颂》、《雅》等,如果从史诗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诗意的”。

搜狐文化:您认为《颂》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的独特个性?

赵四方:中文标题中的“人格”二字可能并不能完全表达人格的全部含义。这是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词。从本书的内容来看,这个词出现的上下文一般涉及人的气质、性格、情感、欲望、抱负、命运等,可以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或潜在的人格倾向。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志”的传统源远流长。第三章谈到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意愿”或“作诗”后,其他人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言行来判断他目前的状况或推测他未来的命运。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项“观察人”的任务,因为人的言行都非常复杂和曲折,作者称之为“人格的模糊性”。当孔子的弟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只有孔子才能了解每个弟子的“个性”;当贵族们在宴会上赋诗时,只有圣人才能了解每个诗人的“个性”。这说明理解和解释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正是当时的“有德之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德之人”是解读《诗经》文本的“权威”,也是解读他人“人格”的“权威”。

 《诗经》 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个性的解读往往同时深化。宋代程颐认为,人可以通过读经典来改变自己。他强调,读《:010—30000》时,不要过分注重文本的字面意思,而应该以平静、从容的态度再现诗人的“温柔善良”。如果读了经典之后,你自己的“性格”没有丝毫改变,那就说明你没有读过经典。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经典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一个将经典文本与自身经历融为一体的过程。

搜狐文化:书中提到,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诗经》。你认为这个改变是什么?

赵四方:上述观点当然与接受论有关。该理论由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塞尔(Wolfgang  Iser)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他们主张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影响读者的不仅仅是文本,而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读者在阅读和评论文本的过程中,也推动文本走向“完成”。

受上述理论的启发,本书作者意识到,对传统中国的解读、诠释和诠释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过程。历代翻译家实际上都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一部学术思想史,或者像《诗经》这样的某部经典的发展史。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接受经典的历史。

具体来说,在周代的人文教育中,《诗经》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广泛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内政、外交、社会交往等各种场合。而且,在外交活动中,贵族们尤其推崇《诗经》这种“断章取义”(无贬义)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汉代的《诗经》学强调教育功能,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讨论《诗经》时就能感受到。宋代儒家经典试图脱离汉唐注释,开辟一条独立解释的新路。例如,欧阳修、朱熹的《静女》学》在基本观点上就与汉唐注释有明显不同。尤其是朱熹的“淫诗”理论,对后来的《诗经》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诠释者都希望跨越历史距离,与《诗经》保持“同时代”。他们将自己的处境、关心和生活经历与《诗经》的文字结合起来,从而使《诗经》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理解和解释《诗经》最终实现了自我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接收历史不再只是《诗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接收者的历史。作者本人也深知这一事实。他不仅独特地指出中国传统诠释学塑造了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而且也进行了反思,认为研究《诗经》诠释学可以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

搜狐文化:对于对《诗经》感兴趣但还没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您有什么建议?

赵四方:汉代儒生郑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郑玄家的丫鬟犯了错,被拖进泥里作为惩罚。另一个丫鬟走过来看见了,问道:“你怎么在泥里了?”犯错的丫鬟回答道:“轻言轻语,一生气就会生气。”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趣。第一句来自《诗经》中的《邶风•式微》,第二句来自《邶风•柏舟》。关键是他们在《诗经》中用文本语言完整准确地传达了他们的意思。这说明,即使对于一些传统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诗经》也是一部根深蒂固的经典。

我们生活的时代与传统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一定找不到经典人物。事实上,我们仍然在接触《诗经》,感受《诗经》,尽管有些接触可能是无意识的。例如,“以畏惧对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一日不见,如三秋”(《王风•采葛》),“无始无终,并且有一个结束”(《大雅•荡》)等等,这些是今天仍然常用的术语。如果你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紧密地理解《诗经》中的诗词,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另一个方面可能是考虑更大的前景。古人认为《诗经》可以“笼天地,包容古今”。如果我们单独看某首诗篇,我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诗经》可以对应如此宽广而漫长的时空维度。孔子教弟子《诗经》。他曾说:“诗可以激人,可以沉思,可以集体,可以怨恨。近者为我父,远者为我王。我更知道鸟兽树名。”前两句是关于它是一群人,有个人,有社会,有政治,有家庭。最后一句讲的是自然。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超出这两个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诗经》并不好读。看似简单的文字,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关切。《诗经》能否揭示出更高的精神层次,往往取决于解说者自身精神层次的提高。《诗经》上有很多古今注释。你可以选择阅读适合你性情的注释,也可以尝试得出你自己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而且应该不断地被理解和解释。在理解和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身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每个人都能在经典中看到自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