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想服饰》管窥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之美
说起我国古代的传统服装,你会想到什么? 素雅古拙的前秦长袍,大气经典的汉王朝深衣,还是华美精致的唐装锦绣? 花枝繁茂的步态,镶嵌金银的扁方,还是宽如冠的毛巾被? 在成都博物馆一楼特别展厅举行的“云想服装——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专场展”,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为线索,集中展示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多个文博单位的186件/套珍贵文物,包括丝绸、服饰、陶俑、陶俑这个展览会将持续到5月5日。
贵重物品聚集
跨越千年的“衣冠王国”
“云想服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解读了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的发展变迁,探讨了中国传统服饰在民族融合中的不断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艺术成就。
其中,来自荆州市马山战国墓的纳秋衣、凤鸟花卉纹锦袍生动讲述了先秦时期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故事。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龙形金项饰、珠宝金冠饰、宁夏盐池出土的金“方奇”等证实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甘肃省高台县出土的采桑绢帛画砖,真实地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的当地纺织生产技术,展示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此次展览集中了成都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丝绸之路沿线文博机构,既有省级大馆经典馆藏,也整合了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精品文物。 对于这种合作模式,展览策展人魏敏表示:“这不仅满足了成博作为政策展示者集聚更多文物、集中力量办好展览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地方博物馆馆藏美文物的交流,充分展示同时,可以满足观众看新展览、看展览的需求,领略不同地区美丽文物的风采,实现互利互荣、多方共赢。
为了给欣赏者更深的沉浸感,展览会上特地推出了沉浸式的历史影像。 展示室中央的多台投影仪的映射画重合在一起,映在前方曲面的墙壁上。 画面再现了敦煌美丽的故事画、彩色人物服装的形象。 来自新疆楼兰遗址的兽首纹锦和尼雅遗址的彩绣……浮世绘之间仿佛进入了历史,可以亲身感受瀑布华夏的服饰文化变迁。
服(传古今)传
回归丝绸之路衣冠盛世
自古以来,服饰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脉搏。
“云想服饰——丝路服饰文化特展”通过《丝路之始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融合发展》、《编织工艺与样式创新》等主题,展现了丝路上多源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然到西域,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此后,从冠服到发饰,从丝绸到家徽,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在瀑布汉风中开启了美丽的历史。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是一种轻薄透明、外观有明显方孔的平纹组织,在汉代大一统的世界下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迅速前进; 黄褐色对鸟菱纹进行漂亮的“腾云刺绣”,以漂亮的刺绣地,织纹与绣纹交错,图案中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交错分布,尤以华而不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构成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特点交融贯通,形成了随意朴素的独特服饰风尚。 前秦紫巴襁褓,系染巴点呈方形,均匀平整,错落有序; 袖口宽,腰围宽,这样大的面料扎染巴萨非常少见,穿着那件衣服,有一种仙气四射的感觉。 前秦绯红的裙子。 裙子有碧、绯两种颜色,共有6条,裙子的宽度之间采用跳色拼接而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爆款”。 狩猎图金“方奇”,狩猎武士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凯麦内斯王朝的艺术元素,而外框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因此,“方奇”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者”
唐代服饰传承秦汉、魏晋之风,收罗丝路沿线诸国之美,深刻影响东亚地区服饰发展面貌,荣膺中华民族“衣冠王国”。 来自开元盛世的彩画灰陶女俑,头上挽发髻,身穿曳地长裙,脚踢开头穿鞋,罩着黑色大襟外裹,双手缠腰,造型端庄大方,雍容华贵。 彩绘男俑身穿黑色宽领,黑底白花圆领内衣,外罩浅黑色右衲曳地长袍,腹部束黑色皮带,袍左裤脚举在皮带下,月白里子和四瓣花红斜纹陶俑圆脸丰腴、微笑,左臂弯在胸前,右臂向外,手臂上有粉红色的宽袖。
这些千年前的华服、锦袍、冠饰,带着所处时代的倩影,为今天的人们展开了浮翠流丹的每一个角落。 从5000多年前的桑蚕驯养,到两汉丝织技术的发达; 从丝绸之路开启的东西方交流盛况,到盛唐时期包容绽放的辉煌……它们不仅有华丽的服饰之美,更承载着华夏民族衣冠生涯、礼乐之邦的厚重内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