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遗址:完备封建帝王宫殿的蓝皮书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也是明中都的宫殿所在之处。作为明代的三座都城,跟南京明故宫、北京故宫比起来,凤阳明中都的地位和影响力显然不及前两者,但这座失落的都城也并未因此而湮没无闻,一度还成为学术研讨的热点,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想要了解一座城,就离不开城市考古。它能带大家了解一座城市的结构、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工艺制造水平,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
明中都为何在古代建筑史上如此重要,罢建时修建程度如何,它和北京故宫有何不同?对此,封面新闻采访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明中都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志。
承上启下古代帝王宫殿的蓝本
明中都宫殿是将几千年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帝王宫殿规模,作了概括的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封建帝王宫殿的蓝本。
为何会这么说呢?“中国古代的宫殿一般比较讲究对称,还有五门三朝、左祖右社、东西六宫等。”王志说,但这些配置并不是历朝历代宫殿都有的,比如天子五门制度一般都城都是达不到的,但是明中都做了五个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后来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也是这样的做法。“左边是太庙,右边是太社稷,这个做法也由后面的北京和南京所继承。”
“明中都极其讲究对称,南边的圜丘和北边的方丘对称,大明门前面有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大街与钟楼鼓楼作为一个端点,中间有三个庙和一个国子学也是严格的对称。”他说,中都营造的这种对称不光是空间上的对称,建筑等级上也有对称。同时,它还创造了文华殿、武英殿这些宫殿的布置,也由后来的南北二京所继承。
“明中都就是把以前大家理想化的东西都实现出来了,因此它是一个集大成者。在它之后的南京、北京都按此做法,所以它又算是一个蓝本。”
“考古发掘的奇妙之处在于,大家原先对遗址好像是知道的很清楚了,然后挖着挖着反而就不清楚了。”王志感叹道,像明中都这种遗址都有大量的历史记载,在地面上也有明显的遗迹,同时有前人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研究。“在这些基础上,明中都基本上布局什么的都挺清楚了,但是考古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挖之后,发现的很多东西都突破了过去的认识。”
“最明显的感受比如对于承天门的认识,以前大家觉得它的位置和北京故宫天安门的位置都能对应上,形制也应该一样,结果挖出来的是不一样的。” 他介绍,北京天安门的城台上有五个门洞,明中都的承天门的城台上是三个门洞,但是它两边伸出去的城墙又各有一个门洞,总体形成3+2式的五门洞,是北京天安门的一种雏形。
还有说法就是明中都的金水河有五座桥或九座桥,结果挖出了七座桥基;以前认为宫殿是中字型的台阶,或者说是有三大宫殿,通过发掘发现是工字型殿,而且只有两座宫殿。
“这些都是出乎过去预料的东西,最大感受就是不管文献有怎么样的记载,地面上有怎样明显的迹象,经过考古发掘都可能有别样收获。”
皇城基本建成水路修建完善
“古代都城里面水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保证生活用水、排水,同时还有运输功能。”王志说,明中都的路可能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形成, 因为对于这种大型的工程来讲,铺路往往是最后一步,或者是在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再来修。
他介绍,明中都当时规划有街坊,这些坊大多数都是在由路网构成的这些方格里面,所以从过去的卫星图上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有非常多的这种横平竖直的线条,这些线条应该就是明代的路,但还是没有建成的状态。
“水系应该是做好了。”他说,因为水系跟路网不一样,水系是要先做。从目前发掘发现的情况,水系里面包括护城河、内金水河、外金水河和外金水桥,应该都是做得相对来讲早一点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明中都是在功将完成的状态下罢建的,以工程为例,皇城内大部分的建筑已经建成了,但在四个城门上的城楼还未建成,大部分的路还没有完全修好。”
都城考古可以了解一座城市
与墓葬考古常出土精美的器物相比,都城考古或许稍显枯燥。这种都城考古其实也是一种城市考古,城市是一种最复杂的聚落,都城又是最高等级的城市。墓葬可能立竿见影的能出土一些精美的器物,但并不是只有它才是有价值的。
通过研究整个城市的发展,特别是都城。它所体现的规划理念、当时的工艺水平以及社会制度管理模式等等,这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
“明中都在都城史上和建筑史上都有研究的价值。”王志说,主要通过发掘它的遗迹现象,以及出土的砖瓦石等建筑材料,去了解它在都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时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制、工艺和它演变的过程,去了解这座城市。
“明中都遗址现在已经是一个遗址公园了,后续希望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相关的遗址都能得到整体保护。”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