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别“关云长”,他们为什么要让你不被忘记?
“别了,美髯公! ”11月1日,在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饰演关羽的陆树铭因病去世,享年66岁。 新闻公开后,舆论场突然出现了许多怀念和哀悼的声音。 对于年轻网友来说,陆树铭饰演的关公形象是色彩鲜艳的童年记忆。 另外,在更年长的观众眼中,这些主演过《老三国》的演员,更像是中国电影界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种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阶层、不分地区的社会关注,让陆树铭在背后哀悼。 他的死,不仅让尊敬、欣赏、喜爱他的观众感到深深的遗憾,也唤起了不少人对其代表作品和角色塑造的美好回忆。
陆树铭在《三国演义》中的剧照
陆树铭去世的时候,并不太老,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无常,所以非常遗憾。 然而,公众对此所表现出的忧郁和怀念,并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今年6月,在电视剧《封神榜》中扮演姜子牙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以95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当时,这个消息也在网上引起了追悼之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在追悼中表达的,既是对这些已故艺术家个人的悼念,也是对他们“艺术追求”的真诚呼唤。
与《老三国》诞生于《封神榜》年代相比,今天的电影业确实发达得多。 无论是从业人数、产业规模、作品数量还是技术水平,“今非昔比”绝不是妄言。 然而,这些“硬指标”的提高并没有同时提升观众的满意度。
相反,也有不少观众认为现在的电影作品“欠缺磨练”“没有灵魂”。 当然,这些评价并不一定完全公平,现在也不是没有一流的演员和一流的作品。 但这种感受能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表明今天的电影界确实少了点什么。 如果让我定义这个“缺少的部点”,“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就是最近的记述。 而这种品质,正好能让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们找到几分。
今年去世的陆树铭、蓝天野、两年前去世的摄影家、谢园等令人怀念的“老戏骨”中最耀眼的品质,或许就是认真工作。 与比自己小一辈、小两代的知名演员相比,他们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从演艺事业中获得的收入和热度也不够,也没有频繁参与各种综艺和商务活动的机会。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一心一意地理解剧本、塑造角色,从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认真工作似乎很容易,但在娱乐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这既要避免被艰苦奋斗的过程压垮,又要避免因沉醉于成功后的纸上而迷失自我,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头脑和心思去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角色都放在首要的大事上。 “戏比天大”,正是这个意思。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一篇旧文章。 作者是陆树铭的《老同事》,老版本《三国演义》中扮演曹操的演员鲍国安。 文章题目简单直白,名为《我演曹操》,详细叙述了上戏前对曹操人物性格的揣摩,评价观众期望,设计表演方式,向外界展示了“旧版曹操”经典电影形象塑造的始末,表现出色
在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国安会理解和扮演“曹操的笑”这个细节。 看电视剧的时候,曹操每次笑起来都没有很深的意义,只觉得观众心里升起了“这就是曹操”的情绪,但我不知道原因。 国安的讲述经历让我明白,曹操每次在剧中笑,背后都有不同的含义。
国安的设计中,曹操年轻时的笑点,体现了他那毫不客气、锐意进取的个性; 中年时的欢笑,充满志气,表现出乐观傲慢之情; 到了晚年,曹操的笑多了一种高深的诡诈……在演员的精心演绎下,“笑”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能展现角色性格的多个不同层面,而且能让观众看到这个人物被刻板地脸书化另外,国安会在饰演曹操时特别强调“绝对不能随便笑”。 与那些因为演得好而把它当成自己的“招牌”,毫无节制地大肆使用的演员相比,对“磨炼存在感”这一意识的抑制更加划清了界限。
近年来,不少观众提起了那些“老戏骨”,称他们当时的工资虽然不高于平均水平,但能拍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好作品。 这并不是说今天的演员拿不到高薪,而是不满娱乐圈“仇富”,而是有些演员对名利的追求,对演技不够精益求精,对以“人设”收割粉丝的作风感到不满。
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落幕的一天。 逝者成了追忆,人们郁闷不正常。 但是,如果今天的演员也能抱着同样的精神,向着更高的艺术界攀登,就不必担心文艺领域的“无继者”。 相反,如果这种精神在文艺界逐渐消失,那就是最令人郁闷的事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