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夸张、搞笑、还有实用性,“发疯文学”怎么就火了?

admin2022-10-29美文摘抄1000
  其喜剧色彩可以消除部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死板和疏离感  “我知道我不适合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是我。催促的时候也要小心,变成了奇怪的热点笑声。我也知道不符合早点发货的门槛……”  “没关系。

  其喜剧色彩可以消除部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死板和疏离感


  “我知道我不适合发货。 大家都发货了。 不是我。 催促的时候也要小心,变成了奇怪的热点笑声。 我也知道不符合早点发货的门槛……”


  “没关系。 我只是飘落的落叶,随风飘落。 ”

夸张、搞笑、还有实用性,“发疯文学”怎么就火了?

  感染力十足,“发疯文学”哪来的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

  当我们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便可以向对方发送一段“发疯文学”。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为什么又在用那一套话术敷衍我?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我就是那么可笑。”

  “‘哈哈哈哈’你只会大笑,你都不懂,你不懂我现在有多么痛苦,我讨厌透了,像是个发疯的猛兽在撕咬我的心。”

  “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

  与此前流行的“废话文学”“舔狗文学”等不同,“发疯文学”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尤其是被用于与客服的对话过程、与队友的游戏过程等。“发疯文学”的感染力十足,让不少网友惊呼“真的有用”,能够尽情享受情绪宣泄的快感:

  “‘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立刻给我处理了需求。”

  “一顿‘疯语’输出,我拿回了共享充电宝商家多扣我的钱,嘿嘿。”

  “学会了‘发疯文学’,队友再也不敢埋怨我了,真好。”

  从表面内容来看,“发疯文学”似乎充满着负面情绪,但无序的句式、夸张的语气却使其传达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喜剧感,从而能消解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生硬感、疏离感,成为网络用语中独树一帜且不断被复制扩充的存在。

  应用于多种场景,“发疯文学”成沟通密码

  随着“发疯文学”爆红,一些商家也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媒介适时推出契合青年需要的“祖安”产品。如一些购物网站上“发疯文学贴纸”的热销、“发疯文学手机壳”的火爆等等。在网络视频平台,不少博主也有意在作品中加入“发疯文学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消费领域的变化为年轻人群体创造了一种以娱乐、“恶搞”为主的文化消费氛围,促进了“发疯文学”的进一步传播。 

  有网友还将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句提炼出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绪,如讽刺、生气、委屈等,形成“林黛玉发疯文学”:

  对方不及时回复消息,这样说: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对方的许诺不能兑现,还可以这样说: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些看似“发疯”的语句背后,更多的其实是网友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调侃,并无恶意,也不是针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本身,而是对她的语言风格的再创造。这未必符合语言规范,却也能“博君一笑”。

  著名语言学家、《咬文嚼字》的主编黄安靖曾对这样的话题表示,“‘仿拟’是一种很重要的造句方式,语言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也是推动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因。”

  有网友总结出了创作“发疯文学”的几大秘诀:一是字数要多,长篇累牍让对方不敢忽视;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现在还出现了“胡言乱语生成器”小程序,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网络用语表达,让使用者在聊天社交中妙句频出,跟上时代潮流。

  尽管“发疯”的语言风格看上去并不够理智,但人们通过“发疯文学”也找到了一种解决生活难题、缓解社交压力的新型沟通策略,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语言的自由表达。

  “发疯”之后,网络用语向何处去

  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语境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要应对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容易陷入不良情绪的深渊。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的兴起,帮助人们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有趣,满足了人们的一部分内心需求。

  但是,“发疯”过后,“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青年的反思,有网友表示:“网络生态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平台也有内容管理的责任。网上冲浪需谨慎,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此外,不少媒体也纷纷发表诸如《发疯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背后,经典名著是否正在被毁掉》《“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等文章。可见,年轻人群体正在进行着语言狂欢后的反思,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发疯文学”。

  多位专家表示,网络语言的泛滥没有考虑到语境和交流的主体,其内容是匮乏的,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重视,对表达、创作产生副作用。大众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

  作为一种语言潮流发疯文学固然能够释放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是乏味生活的一剂良药。但是,对“发疯文学”的反思也说明了它的发展必然不是长久的。正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在下叶良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网络用语,早已风光不再,黯然退出了网络“江湖”。 

  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从一开始的简单易用、标新立异,到越来越多的反思与批判,也就离淘汰不远了。套用一句网络语言作为总结:“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发疯文学”亦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