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检论文”之风堪称,好论文不是形式上好看
我最近和一位博士生导师交流时,他告诉我,现在有的硕士生写论文,不是认真接受导师的指导,而是研究如何让他们更容易通过论文的评审、盲审和抽查。 他们热衷于制作华丽的图表、制作模型、在形式上美化论文,但仔细看论文就没有创新的观点。 但是,这些论文确实很容易通过。
这种“验证论文”的风气可以说是“应试作文”的继续。 作文,首先是不管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如何,从形式上把文章写干净,引用典故(有些是虚构名人的名言),用好词堆砌,做问题和作业。 考研作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卷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看文章,所以形式上取胜,满足“好作文”的基本要素。 《应考论文》也是如此。
目前,各高校为防范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导师“放水”问题,实行论文评审机制、论文盲审机制、论文抽查机制、导师回避机制。 这些机制有助于严格控制论文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
评审论文是否原创,应该由领导手把手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研究、撰写的全过程。 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对学生写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但是,现在的审查机制是将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系统对照,一篇论文通过审查后通过“原创”审查。 所谓检阅就是比较文章的重复率,所以会出现洗稿、颠倒语序、机器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中文等降低重复率的操作。 这只是文字上不重复,论文并不是真的有创新。
对于学生写的论文,导师的评价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在盲审和导师回避制度中,导师的意见可能并不重要。 导师认为好的论文,如果不能通过盲审,同样不能参加答辩。 另一方面,盲审专家的论文评估就像考试作文和阅卷,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会花时间阅读全文。 有些人主要看论文的形式,有没有做过调查,有多少图表,是否建立了模型等等。 关于如何让盲审专家通过论文审查,网上很多人都有“把戏”。 如何把不创新的观点包装成漂亮的论文。
学生知道导师在论文评价中起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倾向于“研究”论文如何通过审查、盲审、抽检技术。 但这不是“做研究”,而是“做论文”。 要真正提高论文质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切实落实导师的责任,发挥导师的作用。客观地说,开展抽检、盲审是因为导师担心对学生不认真指导,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对培养质量不严格。 所以在监督领导者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要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必须落实导师的权利,改革对导师的评价体系,引导导师把精力用在精心指导学生上。
研究生导师制的要义是以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尊严感,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 如果自己培养的学生被问到水平低的问题,指导者会丢面子。 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教育荣誉感和学术荣誉感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这方面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培养、管理和评价; 另一方面,要限制导师在教育事务以外让学生做自己项目的“兼职”。 这样的话,“应考论文”也就没有活下去的余地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