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让市民走进“历史现场” 亲手翻阅“城市之书”
广州是古城,是“层层叠加”的古城。
这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筑城以来,中心城市所在地几乎没有变化的大城市,因此,今天的广州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现场”之中。 不管城市的面貌如何变化,它与古人共享同一个“空间”,这一客观事实,一次次的城市更新总是具有历史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留下以前的味道。 随着各种建设和改造,以及人们视野的转变,不时有不同年代的史迹从地下“冒”出来,或者从人们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角落里重新“发现”。 广州人的生活也因这种文化的厚重而显得格外醇厚悠远。
让市民进入“历史现场”
手翻《城市之书》
越秀区解放中路以东、惠福西路以南、大德路以北为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所在地。 该地区唐代以前位于广州城西南,宋代并入广州西城内。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的现场进行考古挖掘,在8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晚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在6米多厚的文化层堆积出土各类文物近3000件生活器类有陶、青釉罐、壶、碗、烛台、杯、器盖、算珠、木屐、盘及石器、铜铁器等,可能来自广东当地的水车窑、曾边窑、封州窑等窑口,也可能来自岭北的长沙窑、邢窑、越窑等著名窑口可以想象当时日常生活的美好。
在广州老城区中心地带进行的这次挖掘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兴趣。 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在工地附近的人行天桥上观看考古挖掘工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青少年学生、幼儿园学生和家长到工地参观体验。
2020年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中山六路RJ-6/7地块考古发现。 挖掘面积2400平方米,是近年来广州市考古挖掘面积最大的项目。 发现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层,清扫汉代至民国时期的遗迹432处,52个礒脚表明这里可能是宋代的寺院。 出土文物见证了广州与海外的交流,印证了千年前商贸的兴盛。 这是一个壮观的遗迹,穿过现场高低错落的不同地层和遗迹之间,看到古老大型建筑的地基从身边掠过,历史感油然而生。
你可能想不到,在今天的广州市中心,还可以发现先秦时代的遗迹。
2020年,配合广东省广雅中学莲花韬馆重建工程建设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古文化遗存188处(其中墓葬125处),出土各类文物470件/套。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41座战国墓葬。 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接近广州古城、分布最集中的先秦时期遗存,为探索广州建设以前珠江北岸、越秀山附近的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广州建设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分别从不同坟墓出土的4个青铜甬钟也是广州考古学首次发现的。广雅中学本身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考古挖掘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吸纳近700名师生到现场参观研究,将热火朝天的考古现场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
2019年12月9日,广州市越秀区犀牛北街97号一居民楼在安装电梯时意外发现疑似汉代古墓。 “施工队钻电梯井时,在仅一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陶器的出现,”当时犀牛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月娥说。 2019年12月1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赴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
挖掘面积不到10平方米,抢救挖掘时间只有6天,成为当时的当地景色。 考古队员挖掘地下,居民站在楼梯和走廊上观看。 被居民楼包围,在众人的注视下进行的考古工作更是别出心裁。
旧址保留展示“历史场所”多种方式保留城市年轮
1983年象岗山南越王墓的发掘更早,但要将广州考古学真正大规模纳入公众视野,必须计算2001年搬迁广州儿童公园为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科学发掘和保护展示腾出空间的时间。 儿童公园于1958年开放,是几代广州人的童年记忆。 搬迁前后,广州充满了怀念,很多人都赶去拍照留念。 2001年儿童节入场人数数万人,但当年12月15日,闭园前的最后一天入园人数也比平时增加了3、4倍。 从此,这座原本占据儿童公园位置的大遗址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以及当今世界考古发现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水闸遗址——2000年发掘出来的南越国木结构水闸遗址,均进行了原址保护和展示。 类似的做法也用于2002年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发掘、1996年、1998年明代西门瓮城遗址发掘、2004年大通烟雨遗址发掘、2005年-2006年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发掘、2003年-2004年南汉二陵发掘等重要遗址广州最新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南石监狱遗址也将采用这种做法。
遗留在原处并展出的这些古代遗迹并不都是规模巨大的。 就像广州动物园犀牛馆旁边的草原保护展示的古代墓葬遗址一样。
如果说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新的广州城市文化景观,那么还有一些重要的遗迹也在等待重塑未来辉煌的机会。
2002年,在越秀北路路面以下东濠涌堑污水工程施工区域,发掘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宋代城墙遗址。 由于越秀北路是市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暂时还不具备暴露遗址的条件。 在各方积极协调的努力下,污染防治工程调整原设计方案,绕过城墙遗址主体,避免遗址被破坏。 专家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未来技术和展示条件成熟时进行进一步挖掘、研究和保护展示。考古专家表示,在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的应急考古勘探发掘中,许多一般性的居留地、灰坑、水井、墓葬等遗址,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规模不大,受到后期人类活动的破坏,保存不完整,需要实施原址保护这些地块上新建的建筑,构成了广州市的新面孔。
近年来,广州越来越多的做法是在建筑工程附近设置标志牌,记录这里的往昔时光。 如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工地挖掘汉唐墓葬40余处,挖掘完毕后,建设单位建议在大院围墙外立纪念碑记录考古情况,向公众宣传。 2002年在大塘街百岁坊商住楼建筑工地挖掘唐宋时期文溪河堤遗址后,在楼底部处也设置了说明牌。
让市民进入考古学
参与记录城市变迁
“(南石监狱遗址)”现场发现镇南炮台时,现在只剩下一米多的灰砂墙和南石监狱遗址的“井”字形监狱,牢房基址最小4.25平方米,最大10点几平方米,我突然穿越时空,历史在我眼前“希望考古工作更加生动”,希望考古成果能惠及更多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
“最初认为考古是挖掘宝藏,但老师说考古只有根据古代人类留下的实物和历史实物资料,经过科学调查后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系统完整地查明和收集。 哇,这和我想象中的考古不一样。 原以为挖文物就好了,没想到那么复杂难! ”这是南汉二陵博物馆推出的特色品牌活动“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少年考古学家)”营员何佳乐、黄心然在活动第一天写下的“首次体验”。 随后,他们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展览,听了讲座,走了文物径,脱了南明枪,进行了“文物DIY”。 活动了两天,两个少年大大地中毒了。
何佳乐、黄心然参与处理的南明枪,是放置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的“网红”文物。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吕良波介绍,2019年8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本市街道修复排水管时发现。 那时表面锈得很厉害,纹样不明显。 枪一出土就被送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保护实验室进行保护工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除锈,枪炮表面的纹饰和文字均在部处清晰可见。 “关于枪支的保护,重点和难点是脱盐。 我们综合考虑了枪支质量等相关因素,采取了纸浆脱盐的方法。 能不能引进社会力量,让群众参与到保护枪支中来?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与展陈宣教部多次交流探讨,决定推出“南明枪脱盐”活动。 ”“为南明脱盐”公众号考古活动共举办10场,历时两年,在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枪支脱盐保护。 “枪炮脱盐后需要缓蚀和防护。 受脱盐影响,我们还发起了“南明枪缓蚀保护”活动。 缓蚀体验环节包括除盐制浆、蒸汽清洗机去除纸屑,最后涂缓蚀剂。 通过活动,让公众了解南明历史和铁器保护技术,近距离体验文物保护工作,推进了枪支保护进程。 ”。
今年5月,馆方召集了有关这把枪的“可能是最后一次公开考古活动”。 吕良波亲自指导枪炮“穿衣服”,也就是防护处置。 屏蔽是在金属表面涂一层屏蔽剂,屏蔽外界的水分、氧气和其他有害成分,给枪穿上“防护服”。
“州外珠江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展”于2020年9月29日至2021年1月17日举行,展出珍贵的晚唐五代木鞋,馆方也招募6位文物爱好者协助更换浸泡水溶液,修复木质文物的独特体验
易西兵说:“考古学泰斗苏晁琦先生1950年曾说:‘把考古作为人民的事业’。 我认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考古回到这个语境,真正让人民享受和参与,作为全民事业发展。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