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A ROSE罗拉玫瑰常春藤孔雀石叶片耳钉评测质量好吗?为什么受欢迎
LOLA ROSE罗拉玫瑰常春藤孔雀石叶片耳钉评测质量好吗?为什么受欢迎纵观近年来高端芯片的发展,摩尔定律依然有效,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也正在经历诸多挑战和重构:
Apple MacBook换装了自研M系列芯片,产品能力大幅提升,软硬件融合的商用力更加显现;
由于制裁,华为不仅无法获得外部先进制造能力,还限制购买第三方高端芯片。 CBG的业务遭受沉重打击。值得庆幸的是,近期麒麟9000S的发布,让我们看到了替代国内芯片供应链的一线希望;
自主研发的FSD芯片支撑特斯拉继续领跑智能驾驶赛道,产品广受好评;
比亚迪长期在电池、MCU、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布局自研,为其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OPPO旗下子公司哲酷在投入近4年时间大力投入自研芯片后,正式宣布解散。半途而废,令人悲哀;
一直专注于智能驾驶算法研发的Momenta,继地平线“芯片+算法”全栈模式后,开始进军自研汽车AI芯片赛道。
各种行业做法刺激了芯片最大终端用户——家车企的神经,迫使它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车载芯片策略和供应模式。
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本质上隐含着中国汽车人的英雄情结。
近年来,已有不少进入者进入汽车芯片的研发,而疫情期间的缺芯经历进一步催化了这一趋势。车企有足够的动力加强对芯片供应的控制。
当前,中美竞争持续加剧,本土车企“买而不是造”的心态正在盛行。芯片布局已经溢出到技术以外的层面,甚至成为公司战略方向的重要支撑点。
车企研发自研芯片的四大模式
汽车是芯片使用量最大的单一民用产品,涵盖的芯片品类非常广泛。
新能源智能汽车将核心内容推向新高度,从功率半导体到MCU芯片,从传感器芯片到座舱SoC,从存储芯片到通信芯片,从算力较小的ECU到算力较大的AI芯片等.基本上所有类型的芯片都可以在汽车上找到。
目前,车企纷纷布局汽车芯片赛道,动作频频。特别是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浪潮的推动下,汽车芯片布局进程进入加速期。
每个车企布局芯片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目前多种模式并存,车企在每种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优势也各不相同:
第一种模式是在车企内部成立自研团队,亲自做芯片设计和研发,需要大量投入,对人才密度要求非常高。
这种模式的成功代表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比亚迪自研芯片历史最悠久,涉足多个芯片品类。
—— 比亚迪微电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的前身,成立于2004年,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MCU、智能传感器和光电半导体的研发和生产。坚持IDM模式,尤其掌握IGBT领域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IGBT制造商。制造商。
特斯拉的自研策略与比亚迪不同。它选择从智能驾驶领域控制AI芯片入手。特斯拉在自主研发上投入巨资的自研FSD芯片,是Autopilot拼图中极为重要的一块。该计划非常具有前瞻性,将于2019年正式推出。并且随着新车的推出,性能将通过OTA不断增强。
今年,第二代FSD芯片(HW4.0)也正式推出。
新势力代表魏晓礼也在低调研发自己的芯片,进展不一。从最近的公开报道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蔚来是新势力中投入最多的。其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成立了自研芯片团队,目前约有800人,主要从事智能驾驶、传感器等芯片的研发。该团队隶属于智能硬件部门。
在不久前的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李斌介绍了首款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LiDAR主控芯片“阳剑”,具有集成度高、能耗低、性能强的特点。与图大通猎鹰LiDAR类似,合作更换了原有的FPGA和ADC等有价值的第三方芯片,号称能为蔚来每辆车节省数百美元的BoM成本。
还有消息称蔚来正在开发自己的座舱芯片,采用7nm技术,由三星制造。有理由相信,新款座舱芯片将与刚刚推出的发布手机蔚来有更多创新联动。
小鹏汽车于2020年开始在中国和美国部署自研芯片,产品目标瞄准特斯拉FSD芯片。最高峰时员工人数达到200人,但吴新洲的离开给自研芯片增添了变数,销量也不如预期,今年团队也在裁员。
理想被认为是新势力中比较保守的公司。是比较谨慎的。其芯片团队的组建明显晚于蔚来和小鹏。目前,理想自研芯片团队不足百人,主要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的NPU架构设计。
传统自主品牌车企也蠢蠢欲动,但主要是从车用广泛、开发难度稍低的功率半导体入手。
长城汽车于2022年成立芯动半导体,主要研发IGBT,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芯片。
吉利汽车同年孵化成立京能微电子,打造汽车级IGBT产品。 2023年3月,宣布流片成功。
二是通过合资的方式成立新公司,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这种模式目前比较流行,有利于利用主机厂雄厚的资本和终端客户的需求。合资伙伴通常是芯片制造商。
大众汽车是此类车型中最大的参与者。 2022年,大众旗下CARIAD与地平线合资的消息引爆了智能驾驶行业。大众汽车出资24亿欧元,持有合资公司60%的股份。这表明了其弥补智力短板的决心。
据子公司PowerOn报道,地平线已将内部软件算法团队的数百人调至新合资公司,规模达到300人。 Horizon联合创始人黄畅担任合资公司的CTO。双方的基因高度互补。是否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与大众CARIAD-Horizon合作模式类似,长安汽车与地平线共同成立长先智能,从事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业务,双方各持股45%。
此外,长安旗下深兰汽车合资成立“重庆安达半导体有限公司”。今年6月与Star Semiconductor合作。
中国一汽与义马半导体合资的SiC项目将于2021年投产,年产30万片模块。
东风于2018年与株洲中车时代就IGBT功率模块展开合作,2019年与中车时代合资成立智芯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和销售功率半导体模块。这是中国首次完成汽车功率半导体的研发和制造。仅有的三个单位之一。
上汽集团选择与英飞凌合资成立上汽英飞凌汽车功率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从事汽车IGBT模块的研发和制造。广汽还与中车时代合资成立清澜半导体,同样瞄准IGBT。
理想今年与国内三安半导体合作建立功率半导体生产线。北京车和家占股70%,湖南三安半导体占股30%。双方将通过合资企业布局SiC功率半导体。
2021年,吉利与新聚能半导体、新和科技等合资成立广东新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和研发汽车和工控领域的SiC芯片。
在车载智能芯片领域,吉利旗下一卡通2019年与ARM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芯清科技,并于去年底量产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龙影一号”。该号码首次安装在9月份新推出的领克08上。
2020年,北汽集团旗下投资平台北汽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知名芯片IP公司Imagination共同发起成立汽车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和芯达。其主营业务为汽车级SoC芯片设计及相关软件开发,专注于自动驾驶。应用处理器和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芯片。
第三种是OEM与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定制芯片。 OEM提供架构和需求,芯片制造商完成设计和开发,芯片只卖给OEM。
2020年,零跑发布推出了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的车规级AI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花了3年时间来开发和支持基本的ADAS应用。 CPU为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公司的玄铁C860。AI核心为8核NPU。 Leapao提供了芯片的架构和功能需求,大华负责具体的芯片设计和开发。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宣布与芯王微联合定制汽车MCU芯片,预计将用于T-BOX场景。
第四种模式是对外投资,入股芯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形成更紧密的协作模式。它是最轻的模式,目前比较常见,门槛也最低。
汽车智能驾驶AI芯片厂商因其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在智能驾驶架构中发挥核心作用,一度成为车企最青睐的投资标的之一。
比如比亚迪、长城、上汽、广汽、长安等都投资了地平线,而东风、上汽则投资了黑芝麻智能。
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功率半导体。虽然不少车企已经通过自研或合资的方式开始发展,但也有投资的模式。
例如,专注于SiC芯片的展芯电子就获得了上汽、广汽、北汽、小鹏汽车等多轮投资。海外车企也在积极研发功率半导体。今年上半年,大众、现代起亚、宝马、福田、JK等均投资了安森美半导体的SiC项目。
车企为何密集布局芯片?
车企为何在芯片侧进行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布局?尤其是2022年之后,芯片自研步伐明显加快。
从上述四种布局模式可以看出,车企涉及的自研芯片主要分为智能驾驶芯片、座舱芯片和功率半导体三类。
随着汽车四化的不断演进,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电动化已经势不可挡,自行车智能芯片和功率半导体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ICV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驾驶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智能座舱芯片部署率超过80%。预计到2030年全球座舱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美元。
功率半导体涉及电动汽车的行驶效率、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各方面性能,是三款电动汽车的核心模块。
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电动汽车中单个功率半导体的平均价值可达500美元,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五倍。
功率半导体、座舱芯片和智能驾驶芯片分别对应三电性能、座舱体验和智能驾驶功能,都处于当前整车技术卖点的前沿。主机厂通过芯片布局,不仅可以满足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还可以增强整车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智力为例。智能驾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AI能力的竞争。 AI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芯片性能+算法架构+数据量的竞争。三者耦合度很高。
通过开发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AI芯片,主机厂可以定义自己的芯片规格要求,深度挖掘芯片潜力,基于算法架构设计芯片架构,快速响应自身算法迭代需求,同时大幅降低成本满足不同主机厂的差异化需求。芯片设计带来的设计冗余极简,进一步减少BOM。
目前,智能驾驶AI芯片的自研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除特斯拉和蔚小汽车外,其他车企大多通过合资或投资的方式进行上游布局。
与智能驾驶芯片相比,座舱芯片的安装率更高,需求更大,应该会吸引车企深度布局。但目前的情况是,研发自研座舱芯片的整车厂少之又少。
公开的信息只是蔚来正在内部开发。吉利旗下一卡通已与Arm合作开发龙鹰一号。就连芯片能力独树一帜的特斯拉,依然选择AMD的座舱芯片。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机型都采用高通系列芯片。 8155一度成为智能座舱的标杆。这种现象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第三方座舱芯片的性能和供货能力能够满足下游车企的需求。其次,芯片本身的价值不高,远不及智能驾驶芯片。第三,座舱芯片的竞争力与生态链的完整性密不可分。更换新平台通常既耗时又费力,而且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并不划算。
功率半导体因其价值较大且相关三电核心性能,是目前国内厂商芯片布局的主要重点。以上四种模式都有涵盖。其中,传统整车厂既有自研活动,也有对外合作。形式丰富,生力军趋向于对外合作,布局赛道从IGBT扩展到下一代SiC。
车企的芯片布局也体现了多元化的核心战略。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超级产品,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经历过大风雨的车企,很少将“核心芯片”放在一个篮子里,与外界合作。坚持多模式原则是上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