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后疫情时代 大学生怎么应对数字化生存

admin2022-11-04美文摘抄546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数字生存”进行了如下说明。人类生活在虚拟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发布、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20多年前的预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数字生存”进行了如下说明。 人类生活在虚拟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发布、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20多年前的预测,如今已成为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人人都成为网络世界的数字公民,浸润着数字生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是网络参与和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早上登录在线会议室,中午送外卖,下午查文献,晚上跑步完朋友圈,睡觉前在线购物、刷社交媒体……这是大学生普通的一天,从网络开始,终于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个人存在方式和社会群体生态。


  “5G冲浪者”们随时保持在线,“收秒”成了网络的“社交礼仪”,每过几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时间无限碎片。 随着互联网相互作用带来的放大效应,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在它里面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很容易相通,在心理上把网络空间看成是自己想法和行为的延伸。 这种扩张会代替现实空间吗?


  数字化技术使学生面临相互作用和自我调节的博弈。 数字化技术让教育力量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拉近了师生的物理距离。 在山坡上找网的女孩,在在线教育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高等学校。 后疫情时代,频繁中断的网络课程让老师“不想当播音员”,让学生“不想上网络课”,产生了“网络课程学困生”群体。 显然,数字化技术拓宽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行为不是对刺激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要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和信息加工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尤为重要。 只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身体的交流,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网络学习情境下,教师缺乏面对面的监督和引导,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被各种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所吸引,在加工学习内容的过程中不能有效运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导致网络学习效果大幅下降。


  “脑力流失”效应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网络时代,手机占据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强大的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减缓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碎片化的信息削弱了他们的深度学习,认知资源被手机剥夺,认知能力受损。德克萨斯大学的实验表明,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手机已经对人产生了影响。 心理学家沃德博士解释说:“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智能手机在设计时,其理念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在认知资源中占据优先地位。” 只要手头有手机,脑子里就会先想到它,降低掌握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这就是“流失大脑”的效果。


  当手机在视线范围内时,即使意识不在手机上,要求不要分心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分心了。 所以,即使将手机置于防打扰模式或静音模式,也会体验到学习和工作的表现并不理想。


  网络社会可能影响深度亲密关系的构建。 通过社交网站,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兴趣和朋友关系,降低个人孤独感,但很难产生真正持久的亲密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手机5-8小时的人中,43%的人有情感困扰。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线社交交流忽视了网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忽视了接触带来的温暖和安慰,容易将亲人和室友变成“网友”,将能够提供最紧密社会支持的关系维持在脆弱的网络中他们获得的不是深层次的亲密关系,而是浅层次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提高了满足孤独的及时性后,人们对孤独的感受极限下降了。 例如,昔日的孤独感可能来自于10天没有联系,而现在只要10分钟没有联系,就会感到孤独,变得更加脆弱。


  正如《网络心理学》所述,网络空间既是虚拟世界,也是现实世界。 我们期待,深邃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能够突破“线上活”的茧房,在网络空间这一新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中获得更多智慧,创造世代独特的思想空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