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网就越讨厌生孩子吗? 研究表明是真的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互联网越长人们越不想生孩子。 那么,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的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50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网民人均每周29.5小时,网民手机开通
最近有研究表明,不断扩大的网络APP可能会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为了解我国的低出生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今年5月,北大核心期刊《人口研究》同期刊发了两篇关于网络与生育意愿关系的研究文章。 主题分别是《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 前言作者是邱磊菊、冯宜强、史宇鹏、孙宝文,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网络经济研究院、信息学院、经济学院。 文作者是陈卫民、万佳乐、李超伟,来自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两项研究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会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 例如,《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的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每增加1%,个体生育意愿就会下降1.69%。
那么,互联网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居民的生育意愿呢?
增加生育焦虑; 改变生育观念; 刺激消费,挤压生育育儿预算; 网络社会和娱乐部分替代生育育儿效用得到满足……这些影响机制已经明确。
有网络连接的人与没有连接的人相比,生育意愿下降了约10.5%
文章使用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 CFPS )数据相一致的城市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使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微观个体数据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 2018年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8 )。 基于女性生育年龄的合理性,排除了未满20岁和45岁以上的女性样本。 由于男性生育年龄会延续到更高龄,因此保留了全部部个男性样本,成人问卷数据与家庭和少儿问卷匹配后得到的样本量为10342个。
该研究利用“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行为”这两个指标,刻画了所描述的变量。 该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是“个人网络使用情况”,同时引入了一系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用Poisson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其他因素和内在问题后,使用网络的居民比不使用的人的生育意愿下降了约10.5%。
此外,考虑到个人之间存在差异,该研究将网络使用与一系列虚拟变量(学历、收入、经济水平等)的交互项纳入回归,研究了异质性。 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在经济发达城市、低学历、低收入的网民生育意愿下降更加明显。
对此,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发达城市的网络用户容易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更有可能受到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改变自己的生育观念
另外,使用2015年10月发表的全面的二孩政策这一外部冲击构成的准自然实验,验证了网络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研究中,将2014年和2018年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 CFPS )与面板数据一致,将2014年视为“政策实施前”,将2018年视为“政策实施后”。 其中,2014年使用互联网的个体为实验组,不使用互联网的个体为控制组,采用双差分法( DID )通过变量估算生育意愿。
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显著提高了居民生育意愿,但使用网络的个体与不使用网络的个体相比,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较小,即网络使用减弱了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探索互联网使用与实际生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符合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 CFPS )的样本构建面板数据,以2016年“个人互联网使用情况”为核心解释变量,为被解释变量
结果,在给出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发现使用互联网的个体生育的概率比不使用互联网的个体低4.3%。在使用互联网的群体中,每周连接互联网的时间每增加1%
“恐惧培养”信息影响生育
网络上常见的“生育焦虑”信息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文章利用“搜索指标”代理网上相关信息传播热,通过爬虫技术获得了当年城市层面关于“丁克”“中绝”“避孕”“人工流产”4个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
考虑到不同城市网民规模的差异,将获取的搜索指数除以城市互联网用户数修正搜索指标,分别在网络使用中回归这4个搜索指数,用各自的搜索指数回归生育意愿。回归结果显示,网络使用对4个搜索指数有正向作用,个人网络使用促进了丁克、堕胎、避孕、人工流产等生育负面话题的关注。 各检索指数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负作用,表明网民受网上负信息的影响,生育意愿下降。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文章将网络与各种传统媒体进行横向比较,考察了网络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否具有特殊性。
该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2017年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7 )数据库。 该调查始于2003年,样本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量大,涉及内容多,是公认的权威数据库。 本文结合研究需求,最终保留7226个样本。
选择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定制消息4种传统媒体与网络进行比较,回归结果表明,使用报纸、杂志、电视、手机定制消息4种传统媒体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具有统计意义即使把各种媒体放在一起观察,也只有互联网的影响很明显。
究其原因,作者分析说互联网在信息功能方面与传统媒体有着根本的区别。 也就是说,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比较弱的制约性,匿名发布的信息多,总是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各种观点混杂,也有前卫和时尚。 网络观点和信息经常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对网络用户产生不自觉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的普及可以扩大负面信息的影响力,如在生育问题上强化生育成本和负担意识,进而对个人生育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该文作者提出,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合理监管,降低网络传播的生育焦虑信息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多提供科学、权威的生育知识和相关信息,引导公民树立积极正确的生育观念。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新型婚姻文化,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完善和执行各项生育支持政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生育意愿。
消费诱惑新闻生育
两项研究还构建了“网络消费”与“生育”的关系。
在《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消费替代机制”假说,以探索互联网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对“消费替代机制”,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定性地,采用CGSS2017调查问卷“关于网络购物,你同意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购物更疯狂吗”的回答情况,反映了网络购物消费的习惯定量地,用CGSS2017问卷的“文化休闲支出(包括旅行)占个人收入的比例”来反映消费的状况。
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两个指标测量,互联网均有刺激个人消费欲望、增加消费的作用。 作者分析,消费的满足一方面直接替代孩子的效用。 一方面,加剧经济预算紧张,挤压可用于生育的资源,降低个人生育意愿。 “消费替代机制”得到验证。
该研究还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目的的网络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
由于本文的CGSS2017数据缺乏网络连接目的指标,该部点的研究变更为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 2018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8 )数据进行实证检验CFPS2018的数据将互联网的目的分为学习、工作、社交、娱乐、商务活动(使用网银、网上购物等)五类。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目的上网行为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工作、社会目的上网对个人生育意愿无明显影响,娱乐、商业活动目的上网在个人生育意愿至少5%的显著水平上为负
对此,作者分析网络娱乐的具体内容很多,网络冲浪是主要形式之一。 人们通过网络接收各种信息,观念和行为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生育观念的变化也在其中。 购物、支付类网络行为显示消费事件。 网络在方便购物的同时,刺激消费欲望,增加消费支出,挤压生育预算,降低个人生育意愿。
关于“消费替代机制”,《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给出了类似的结论,并更具体地提出了“效用替代机制”。
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休闲生活上网时间越长,生育意愿越低。 网络连接时间每增加1%,个体生育意愿下降1.69%; 同时,网络社交和娱乐对生育意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此,作者提出了“效用替代机制”,即通过网络提供低成本的在线社会和娱乐活动,以部分替代生育所带来的效用满足。
基于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居民的引导,使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不要过于依赖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娱乐和社交,而应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相处。
传统的生育观念受到损害
互联网如何影响“传统生育观念”? 两篇论文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作者提出,网络用户频繁接触“前卫信息”,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生育意愿。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采用CFPS2018问卷中的两个问题“考虑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和“想要几个男孩”,采用两个解释变量“留守儿童”和“养育子女防老”来反映传统的生育观念
结果表明,网络用户的“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观念更加弱化,生育意愿下降。
《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以受访者对CGSS2017调查问卷“为了繁衍后代,至少生一个儿子”观点的认同度来衡量CGSS2017调查问卷中“家族幸福重于个人利益”
分析结果表明,与前面的文章相似。 互联网严重弱化了个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互联网显著降低了个人对“家庭幸福应该优先于个人利益”的认识。
研究人员表示,网络频率越高,个人越不认同为了繁衍后代而生孩子越多的观点。 互联网冲击了世代相传的传统生育文化,降低了个人生育意愿。 通过网络,个人可以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需求,把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满足自身的效用而不是家庭,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幸福和内心感受来考虑生育,从而降低个人的生育意愿。 由此可见,促进生育观念的改变是互联网影响个人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之一。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落实提速降费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50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网民人均每周29.5小时,网民手机开通《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作者提出,要重视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包括重要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