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还是 ‘斯人’”这句话来自《孟子·告子》那么告子是谁
最近,“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还是 ‘斯人’”的话题火了起来,网友们纷纷想起自己在学校里学的是“人”还是“斯人”。
这句话来自《孟子告子》,主要内容是在告子和孟子的讨论中引出孟子关于“人性”“仁义”等的理论。 我们熟悉的《鱼我所欲也》这句话也来自这里。
学过的文言文突然用这种方法命中,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是人”“是这个人”的争论相继发生
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有媒体援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文编辑部的话说,该出版社自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本以来,历法套教材文章一直是“天降大任亦人”,从未出现过“此人”。
但也有网友发誓:“就算天王老子来了,我以前学的也是‘斯人’。”
面对这种情况,不仅网民,一些专家也在讨论。
有专家认为,“是人”是正确的。 他查阅古籍,发现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清人焦从的《孟子正义》,都写着“天将降临大任而人也”。
另一位专家表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语言文字流”。 另一方面,人教版多年的教材写的是“人”,但实际上我国很多省都没有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其他版的教材中确实有写“斯人”的。 另一方面,古书中的“人”是无法用标准来评价现在的。 文化的流变大量且广泛存在,所以“人”今天发展成为“斯人”并不是不可能。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这个人”和“是人”的表达方式都没有错,都是“这个人”的意思。 大家之所以有“斯人”的印象,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
“与孟子为敌”的思想家
孟子半身像图源网,下同
在网友讨论“小夫”还是“人”时,记者注意到了这个人的——告知函。
我想孟子是众所周知的,你知道在《孟子告子》和孟子争论的告状是谁吗?
“告子”这个身份在历史上并没有准确记载,有的是孟子的学生,有的是墨子教过的,还有的人其实并不存在。 但是,据通说,告子可能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墨子的弟子。
告子的思想具体体现在《孟子告子》。 通过他和孟子的讨论来看,这个人似乎专门与孟子“敌对”,与孟子的思想正好相反。
孟子认为“人性善”,告子认为人生没有善恶。《孟子告子》中,告状说:“性,犹杞柳也; 义,犹棬也。 以人为本仁义,以杞柳为纲。 ”杞柳是树的名字,绳子是木制饮料,多指酒杯,可用杞柳制成。
告子说,人的本性像杞柳,仁义像杯子。 人的本性必须经过后天的修养才能有仁义。 就像杞柳树经过加工制作杯子一样。
对于告子这样的说法,孟子毫不客气地反驳了。 他说:“你认为孩子合杞人忧天吗? 戎贼杞柳后来也这么想了吗? 戎贼杞柳以为梶,戌犯人也认为仁义吗? 带领天下之人祸仁义者,必为子言夫! ”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按照杞柳的本性(纹路)做杯子,还是把杞柳弄坏做? 如果打碎杞柳制作杯子的话,岂不是也能伤害人的本性,拥有仁义吗? 领导天下人败坏仁义,一定是像你这样的学说吧。 ”
用告状的例子反驳他,孟子不能说不巧妙。
《告子》篇还有其他几个告子和孟子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 每当告子想到证明自己的东西,就会被孟子找到其他角度反驳回来。 但是,即使被孟子多次“怙恃”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就是“百依百顺”。
同学看不惯的“奇葩”
半身墨
除了《孟子告子》中记载的讨论外,《墨子公孟》中也记载了一些报告的故事。
据《墨子公孟》,二三子蒙着子墨子说。 “告子曰:‘说义行恶。 ’请扔掉。 ”子墨子说。 “不可以。 我的话让我毁灭而去,俞死了。 这里,有一个叫‘翟非仁、尊天、事鬼、情妇、非仁’的人。 我宁愿死。 今天的告状很有口才,说仁义我也不会破坏; 告诉孩子,还会灭亡! ”
有几个徒弟对墨子说:“告子这个人,虽然口吐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开除他。”
墨子说:“不能。 赞扬我的发言,不学习我的行为,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有些人说:“墨翟的话没有仁义,尊重上天、服务鬼神、爱护百姓的话没有仁义。” 告状胜于一无是处的人。 告子的话是明辨是非的,他讲仁义也不会中伤我的发言,说告子行为不好,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
“告状虽然不好,但还是比什么都没有强。 ”一时之间不知道这是在夸奖还是贬低。
有趣的是,这次告状后,竟然有同学来夸告状。 据《公孟》篇记载,二三被子墨子盖着说:“报子胜仁。” 子墨子说:“不是必然的。 传子为仁,比喻以犹为长,隐而广思,不能长久。 ”几个弟子对墨子说:“告子最适合行仁义。” 墨子说:“这不一定正确。 讲仁义,就像踮着脚尖生长身体,卧床增大面积,坚持不了多久。 ”这就是说告状的仁义还不稳定,不能持续很久吧。
其实,关于告子的具体身份,目前争论的一点是,《孟子》的告子和《墨子》的告子是否是同一个人。
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认为孟子和墨子处于不同的时代,两个告子不是同一个人。 孙诵让注《墨子》中的告子说:“但这个告子与墨子同时,与孟子问答的人,将是另一个人。”
史家梁启超断言《墨子公孟》“记住墨子和告子的话,告子与孟子有理论性”。 两个告子是同一个人。
史学家庞朴与梁启超的观点一致。 他认为,判断两书告状是否是一个人,主要在于两书所载的告状思想是否“连贯”。 而且,“参加了两书的言论,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 一是两书告解得好。 我不会再否定仁义了”。
但是关于告状的资料太少,他的具体身份和生平,专家学者还没有研究过,所以我们现在也不知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