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当“非遗”刺绣走进校园, 社会实践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admin2022-10-28美文摘抄430
  绷线、勾线、绣制……随着绣花线的飞舞,长短线缠绕在一起,从出针到落针之间,山水、花卉、鸟兽逐渐雏形。10月12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磁乱针扎传承人闫永霞来到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

  绷线、勾线、绣制……随着绣花线的飞舞,长短线缠绕在一起,从出针到落针之间,山水、花卉、鸟兽逐渐雏形。 10月12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磁乱针扎传承人闫永霞来到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

  闫永霞指导学生刺绣。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刺绣是由刺绣家杨守玉和画家吕凤子于20世纪初开始的。 1938年吕凤子在重庆成立正则蜀校,原属江苏的乱针绣工艺在历史进程中被引入重庆蜀绣的发展历程。 沙磁乱针绣是重庆乱针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型美观、内涵丰富的“无形”刺绣,不仅陈列在展柜里,还来到大学校园和师生们的手指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期间,闫永霞对记者说:“这是我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第一堂课。 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刺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刺绣走进校园


  2022级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万敏凤,第一次上闫永霞的蜀绣专业课,觉得很新奇。 随着课程的开始,她从最初的无知中逐渐明白了刺绣的独特含义。 “它们从一根线变成了一幅画。 手工刺绣的和机器做的完全不同。 ”


  在跟着老师一针一线刺绣的过程中,万敏凤的心也平静了下来,高兴地说:“这可能就是蜀绣的魅力。”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李煡向记者表示,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院成立了蜀绣、书画装裱、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工作室,通过专业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的模式将蜀绣、茶艺等“非物质文化”文化传递给学生闫永霞老师教授的蜀绣专业课程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学生开展。


  万敏凤说,闫永霞老师第一节课教了蜀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针法,下节课让他带了自己的白色院服t恤。 之后,老师让大家用新学的注射方法,在衣服上绣上属于自己的logo。 “闫老师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用大针,什么时候用小针,怎么做更好看。 ”


  万敏凤惊讶地发现,看似“高挑”的蜀绣,实际上能做出很多与生活相关的美好,比如说,手拿水果盘盖图案、镜盖、包等。 “我被迫想妈妈。 我很喜欢刺绣,想手工制作蜀国刺绣用品作为礼物送给你。 ”


  闫永霞表示,保护、传承“非遗”的最好方式是让“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指导。 例如,从家居软件和旅游产品切入,将蜀绣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需要相结合,以回归生活的形式保护和传承“无形”。社会实践“不留”地“活”传承


  不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引入课堂,产教融合、社会对接,也是“活”传承的重要途径。


  今年夏天,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无形”项目《古蜀遗绣》 《寻蜀迹》获得市级银奖。


  2020级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学生向璐是《寻蜀迹》项目组成员。 第一次接触蜀绣,向璐既惊叹蜀绣作品之美,又敬佩一针一线奉献青春的“守护艺人”。 “‘非遗’是历史和现实的接受者。 我们要把《非遗》和时代的国潮结合起来,让青年手中焕发活力。 ”


  作为《古蜀遗绣》的项目负责人,2020级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杜佳贝认为,学习蜀绣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需要慢慢研究和思考。


  杜佳贝大学时接触蜀绣,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了解蜀绣的相关背景后,杜佳贝发现,同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在江苏镇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重庆蜀绣却存在后继无人、传承断层的情况。 因此,杜佳贝和团队合作伙伴选择蜀绣作为项目主题,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蜀绣。


  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杜佳贝和组员走访了黄敏、闫永霞等“非遗”传承人,走访了重庆市20多个刺绣坊,整理了12种、122种蜀绣针法,参加了重庆市刺绣专项课的培训,带动了60多名刺绣姑娘就业。


  李玹表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文化传承与美育相结合,对培养“非物质文化人才”、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李玹充分认同中青报“温暖的一平方”所要传达的理念。 “牵手,正好一米,牵手,温暖而共。 一平方的空间链接着的正是人心。 期待通过未来的合作温暖他人,激发自信,在社会中创造积极的氛围。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