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进化:人类贪吃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 |
流动的盛宴,有着悠久的历史。 贪吃的人为什么是罪? 为什么人们要去“餐厅”?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聚餐的? 英国作家扶霞为什么要专心寻找宫保鸡丁菜名由来的历史? ……论“食”的书籍,不仅是为“食”而写的,它不仅是美食的故事,也是审视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值得细嚼慢咽。
追溯千百年来的美食文化史,可以一站式看到“吃货”的伉生相
贪吃的人是罪吗?
从希腊神话中以菜配酒的极乐世界,到中世纪恶魔诱惑人们堕落的嗜酒暴食,从17、18世纪“精致佳肴”的出现,到如今,人们对食疗养生与时尚瘦身的狂热追求…… 《馋:贪吃的历史》由部探索千百年来人类与食、食、文化的无限魅力,引领穿越古今的美食之旅,探索极富暧昧色彩的七宗罪之一——大餐
[法]弗洛朗克里埃著黄荭译《馋:贪吃的历史》译林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之外,“在哪里吃”的馆员历史也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 为什么人们要去“餐厅”? 世界上第一家餐馆是在哪里诞生的? 女性在餐厅的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厨师在很长的时间里非常短命? 餐饮业的发展为什么与汽车密不可分?
《下馆子 :一部餐馆全球史》是国内第一部可追溯到部青铜时代的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经济餐厅发展史。 两位历史学家纵观古今,多角度展现了一家我们熟悉但真正陌生的餐厅。
凯蒂罗森/艾略特肖尔所着张超斌译《下馆子 :一部餐馆全球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4月出版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从中国到巴黎,从厨房到餐桌,从制作小菜单,再到时代的发展,《餐厅史》绝不仅仅是美食的故事。 餐厅本身就是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 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引发了舌尖上的革命,每家餐厅都是时代敏感而准确的反响。
饮食中国的故事中,有着人间的味道,变迁的沧桑
“人的味道是食知的味道,人的事情终究是经过提炼和烹饪的。 在《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间更新,众人熙熙攘攘,如梦华录,如河图,在这个盛大的世界里,舌尖上的味道,耳边的声音,最容易消失,最难留住,最根深蒂固”葛亮的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顺应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与薪火长存,见证了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 笔触深入近代岭南集散潮流,从商人政治家、革命志士、钟鼎之族、公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勾勒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葛亮著《燕食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吃”一直是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 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王仁湘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饮食发展潮流,将“吃”纳入社会主题史范畴,图文并茂,列举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手掌,详细阐释其流程,逐一考查源流从“饮食”再现中国文化表现本书语言诙谐,探讨学术上的吃“俗事”,吃货之美、饮食之雅写得津津有味,令人垂涎。
比如“分餐与聚餐”,近年来一次性筷子与分餐的主张,其实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先秦到南北朝时,中国人的饮食是一人一小事件的分餐制,到唐宋时饮食习惯很流行,一直流传到现在。
王仁湘着《饮食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探索菜名历史,打破中西饮食舌尖上的偏见
绍兴臭霉菜能吃为什么要抵制欧洲奶酪? 用材质不同的勺子能吃到味道不同的菜吗? 宫保鸡丁、左宗棠鸡的菜名和酱油的由来到底是什么? 《鱼翅与花椒》作者可能是比你更了解中国菜的英国作家扶霞新作《寻味东西》带你一起吃饭,打破了舌尖上的偏见。
扶霞邓洛普著何雨珈译《寻味东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19世纪的中国官员丁宝桢( 1820—1866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太了解,但大多数人应该听说过他最喜欢的菜,宫保鸡丁。 他是清政府官员,有“太子少保”的荣誉称号,“宫保”(顾名思义是“宫廷保卫者”)……的确,丁宝桢在镇压贵州农民起义期间,吃什么炒鸡肉,当时都不叫“宫保鸡丁”。 因为担任山东巡抚期间获得“太子太保”殊荣的川菜“宫保鸡丁”,或许也是因为1937年李煜人的小说出版后,这本书广泛地讲述了丁宝桢爱吃鸡肉的故事。 ”
除了这些追根溯源的研究,从本书《宫保鸡丁的故事》一文,也可以看出扶霞对中国菜的热情。 在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西”、“奇菜异臭”、“心灵相通”、以及“饮食历史”四大主题,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与美食的精彩故事,诠释出自己一贯的风格正如《风味人间》总监陈晓卿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帮霞的文字一定是你的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