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擎天柱”2万美元一台,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爆量产仍需时日
10月1日,特斯拉发布了第二个AI日预热的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prime”未来的产量将达到数百万辆,价格预计不到2万美元。
在员工看来,“擎天柱”面向的是丙方的个人消费人,但其展示功能与理想的“家庭保姆”还有一定距离。
模特的推出,并不意味着理想完全拍成了现实。 一方面,目前量产的人形机器人还没有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正如从事机器人领域近10年的张树所说,要让人形机器满足消费人期待的命令式交互,行业内的预判还需要20到30年。 核心技术未突破、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大、研发成本高、应用场景少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控制成本实现批量生产后,落地商用化也是一个课题。 为了解决应用场景的缺失,国内机器人制造商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例如,建设在线沉浸体验馆、提高单个机器人使用率等,科大飞、优必选等企业正在教育领域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在从业者看来,未来要么是“一老一小”,要么是国内人形机器人的重点突破方向。
2万美元一辆prime,目标客户群体不明
10月1日,特斯拉( TSLA,股价265.25美元,市值8311.53亿美元)发布发售了预热已久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在活动现场,这个73公斤重的人形机器人从舞台后方出来,慢慢来到舞台前向观众挥手致意,持续了约1分钟。
从特斯拉展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目前“prime”可以完成蹲下、提箱/搬运、抓取物体、浇花等一系列动作,可以让部警署在特斯拉工厂内工作,记忆行走路径。
看了宣传内容后,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评价说,人工智能水平很高,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将部分的汽车使用技术用于了“擎天柱”。 根据现场公开的照片,“plaim”包含2.3kwh的电池组,在特斯拉SoC (系统级芯片)上运行,支持Wi-Fi和LTE连接。 机器人和汽车有同样的视觉感觉,使用照相机输入数据,用神经网络进行计算。
关于售价,马斯克在现场表示,擎天柱的售价将低于2万美元,最终产量将达到数百万辆。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机器人最初的定位是代替人们做无聊且有危险性的工作。 愿景的目标是让千家万户服务,包括做饭、修剪草坪和照顾老人。 但是,最后的使用场景是偏向工业还是偏向消费方面,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信息。虽然擎天柱的使用场景目前尚无定论,但独立国际战略研究员陈佳日前在微信上向记者“披露”了《每日经济新闻》,最后马斯克在消费级的APP应用。 虽然不排除特斯拉将部件产品下变频至消费场景使用,但他表示,特斯拉的商业野心和供应链保障,足以开拓人性化产业APP应用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爆发,量产还需要时间
如果有量产计划,人形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就快结束了吗?
陈佳介绍,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中,能落地的共有三大主流。
一个是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极限潮流,其商业目的最低,投资者仅限于军火商。 但军用场景扩大了复杂技术应用背景下动力难以兼顾的弱点。
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工业潮流,其人形项目进展主要跟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
三是以国内主要机器人品牌和索尼为代表的服务流程,总体设计思路是将机器人作为人类情感交流和生活伙伴的延伸。 主要应用场景为情感交流、幼教养老、家务补助、视听娱乐等。
随着类人概念的爆发,供给方反应迅速,今年以来各厂商对类人的探索意愿明显增加,各自的重点方向也明显不同。
以国内厂商为例,8月11日,小米集团( HK01810,股价8.96港元,市值2242.0亿港元)公开了其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 (中铁大)。 今年9月,智能机器人企业达闼发布了最新版旗舰人偶服务机器人Cloud Ginger2.0。
除了上述机器人之外,市场上还出现了“曲线迂回”的人形机器人。 9月28日,优必选发布选择氢动力人形机器人,计划探索实施用人工智能驱动新能源的发展战略的EX机器人开发商ties ( NQ 872099,股价15.00元,市值7.66亿元) 有仿生腿、鼻子、眼睛,舌头也能动。 但这类机器人目前还没有实现双足行走,交互程度也比较浅。
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博阳8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些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各不相同,仿生机器人更注重情感的相互作用。 小米的开发思路就像整合技术,让机器人以人的形式出现。波士顿动力更加强调行动能力。 “大家最终都希望把人形机器人带到千家万户,走同样的路。 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些产品目前实际上还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市场。 ”李博阳说。至于具体的阻碍因素,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管理中心研究员王鹏表示,技术决定交互性服务的人性化,将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替代人工。成本和供应链将影响量产和商业化的利润
“消费人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非常高,希望他们不仅仅能轻松地对话和提供服务。 他说:“我想在人工操作有一定风险,或者很难涉足的领域参加生产活动。” 王鹏说。
技术、算法、资金,这些问题其实已经被机器人行业反复咀嚼了好几次。 郑磊说,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模仿人体的运动功能,即精密的机械设计和动作协调控制。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人具有与人相近的语音、图像识别、智能对话等能力。
张树还补充说,机器人模仿人类时主要通过算法实现,但现在的核心算法还是给机器人机器学习和“提供数据”,很难顺畅地与人交流,出错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不仅是技术,成本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研发方面,一个人形机器人动辄百万元是常态。 据李博阳介绍,以仿生机器人为例,尽管还没有投产,目前市场的报价也在200万元至500万元。 张树还指出,上百万元的单体投资很普遍,问题是企业能否提供完整的产业链,降低零部件成本,将产品价格降至十几万元甚至更低。
另外,人才不足也不容忽视。 人社部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工作百大“最缺”职业排行榜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
与宏观数据相比,张树的感受要更直观。 据他介绍,自己此前工作过的机器人公司很难招募高端人才,清北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 “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行业的问题,不想做无谓的投资。 毕竟,商业上没有闭环,就意味着待遇不太好。 ”
商务落地不顺利,主攻方向是“一老一小”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很难商业化? 我们撞到过墙。 ”
从事机器人领域的多年来,张树负责运营多家在线商店,面向消费人销售机器人产品,也曾在机场和大型商场投入过上千台机器人设备。 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关键是产品无法满足需求,无法形成商业闭环。
对于消费者来说,机器人能提供的服务中,行走和交互是最直观的。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命令式交互很难实现。 “保姆机器人问世,业界预计还需要20到30年。 ”以市面上一款老年智能轮椅机器人为例,据张树介绍,这款轮椅配备了导航功能,售价在1万元左右。 “需要轮椅的老年人出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导航功能是鸡肋。 售价也相对较高,所以消费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购买这个产品? ”
张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与此类产品相比,外骨骼辅助行走类机器人更有需求,但由于技术含量高,开发成“烧钱”,目前还无法实现规模销售。
另外,机器人与产业链稳定的一般电子产品、许多零部件和精密系统不同,人们在接触它时必须小心。 李博阳直言,普通用户很难操作机器人。 操作错误的话,维护会变得复杂。 “到目前为止,机器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创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差,多源零部件也需要退回工厂进行机器人维护和保养。 ”
但如果不面对个人客户,情况可能会更糟。 张树曾与企业方签订合同,交付产品后多次回店维修调试。 “很多时候,我们测试了。 没有问题。 但是,不久又要去修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也会很在意。 有些人直接要求退款,有些人把它放在仓库里不用。 现在,高铁车站和商场的服务机器人几乎都“灭绝”。 ”张树说。
在从业者看来,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人机交互确实能提供情感价值,这样的场景也需要继续跟进。 但是,在某些商业APP应用中,如果机器人出错,工作会延迟。 反而是对技术要求较低的服务机器人,如餐厅酒店的配送机器人、快递分拣机器人、矿山抢险作业的服务机器人等,它们可以替代人力节约成本、规避风险,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市场
对于两者在市场上的差别待遇,陈佳提出了另一个设想。 国内劳动力市场还在放宽,人形机器人量产将影响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因此,国内基本上是机器人开发的总体思路,即锁定居家好伙伴,本质上是宠物机器人的升级版。
能够辨别需求的毕竟还是少数,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由于销路不好而无法负担房租和运营成本,削减店面、寻求别的途径是必然的。 张树表示,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都没有盈利,需要通过融资等方式实现生产运营,但也有企业尝试向资本青睐、成功上市、需求增长的场景转型。
关于转向,张树告诉记者,丙方很难赚钱,但B方可能还有机会。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从现有机器人企业的尝试路径来看,“一老一小”成为主要发力点。 在国内早期开发人形机器人时,据接近该公司的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公司已从toC过渡到toB,正在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
另外,蒂亚斯还在网上创建了“EX未来科技馆”,向游客开放。 李博阳说,研习班部门负责接收孩子,听课和讲学的人,行程超负荷。
在张树的从业经历中,“一老一小”客群既有需求,也有消费能力。 其中老年人需要情感的慰藉和陪伴,对产品有一定的“容忍度”,学生在普及科技教育、培养科学探索兴趣的背景下也有广阔的市场,是目前比较好的发展思路。
总的来看,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无论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经济发展的牵强附会,都让业界充满了期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