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需要恋爱课和生死课?
近日,两条新闻将高校的爱情教育和生命教育推向了舆论热点。 一、教育部在回答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交流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二是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学选修课很受欢迎生死学老师胡宜安是国内第一位在大学课堂上设置这门课的老师,课上关于生死的理性故事吸引了学生前来报名。
近年来,有关婚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新闻频繁引起社会关注。 一波又一波的爱情综艺“刷屏CP”,给观众带来了丰盛的狗粮; 武汉大学喻丰教授的爱情讲座因诱导学生“爬窗户上课”而火爆。 今年上映的电影《人间世》聚焦于两个绝症患者的家庭,真实记录了患者最后的生命时间,引起了人们对生死观的探讨; 以葬礼行业为舞台的电影《人生大事》上映后,也发生了关于生死价值的讨论。
关于爱情生死的话题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侧面反映了对相关知识的渴望。 从小学到大学,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恋爱方法。 在中小学阶段,恋爱通常被老师和父母视为推迟学习的“洪水猛兽”。 即使到了恋爱的年龄,“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也不少。 同时,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死亡教育。 面对死亡话题,很多人感到担心、害怕,忌讳死亡议题。
恋爱需要学习和实践,生死需要认识和理解。 加强校园婚恋和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打开和运营亲密关系,学习与另一半契合的智慧,有冷静面对生死的勇气。
当然,我们需要意识到,目前高校的爱情教育和生命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 很多学生表示,爱情课选修课多,很多学生抢不到名额,生死课开课学校少,课程更是鲜为人知,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校不妨敞开思路,开设多门关于爱情、生死等的课程,课程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让学生们不必“爬窗户上课”。
此外,在开展婚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有序开展性教育和家庭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补上这些“刚需”课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