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周刊》陪你领略这座城市的厚重记忆,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绵延不绝的文脉芬芳
广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街巷里有着悠久的故事,砖瓦有着永恒的记忆。 《粤韵周刊》,陪你领略这座城市的厚重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芬芳; 和你一起在历史的光芒下,读今天,读广州,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中轴线是城市繁华和文化地标的中心,中轴线在城市,仿佛灵魂在生命。 两千两百年来,广州在云山珠水之间形成了三条南北向城市轴线,分别是古代中心轴线、近代中心轴线和新中心轴线。 从1.6公里到12公里,从两千年到几十年,广州的中轴线越来越长,但建设周期越来越快。 三条中轴线并行千年古城,折射出广州的巨大变迁,是广州底蕴深厚而充满活力的最好证据。
策划/阅读广州工作室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除署名外)。
古代中轴线山水形胜重商尚文
“三山一水”轴线天成行政中心2000年不变
“不去北京就不知道广州城”。 2002年北京路步行街改造中,考古人员意外在路面下挖掘出唐、南汉、宋、明、清五朝11层古代路面遗址和宋代“双阙”大厦遗址。 由此,这一千年的古道历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其实,这条“千年城脉”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南海郡尉任喷今北京路北段财政厅前一带修建番禺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所。 历史上被称为“任喷城”。 公元前204年,秦国的赵佗大将建立南越国,将“任喷城”扩大到“周长十里”,俗称“赵佗城”,此后历代有许多官衙机关都设在这一带。 白云山脉延伸到越秀山,成为广州的主山,其馀山脉在城中形成番山和番禺山,番山和番禺山之间的南北通道延伸到南越王宫。 这条“天然中轴线”是广州城古代中轴线的雏形。
唐代至南汉,以北京路为中心轴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唐代,中原制砖技术在广州逐渐推广。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北京路建于唐朝。 千年古道遗址唐代路面分为三层,上面两层铺着砖,下面一层铺着碎石。 唐砖铺砌的发现,证明了北京路在唐朝是广州城的主干道。 唐朝时,广州诞生了古代中国第一位海关人员——市舶使。 朝廷在中轴线南端、珠江岸修建了高大雄伟的广阳馆,作为市舶使的驻地。
北京路中段被称为“双门底”
老一辈人称北京路中段为“双门底”。 这个称呼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 唐末世祐三年( 906年),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开始扩建广州南城。 他下令挖南门两侧的番山、番禺山,在南门修建海军节度使楼。 西汉年间,清海军楼改建,名为“双阙”。 政府还拓宽了大楼以南的道路,发展了商业。 宋代,广州城南扩,城墙延伸到珠江边,又大规模改建“双阙”大楼,楼下是两个并排的大门。 至此,北京路中段(今中山五路至西湖路区间)被称为“双门底”( 20世纪初因“拆城修路”而消失)。宋代文人刘克庄在《广州重建清海军楼双门记》写下了“双门”建成的盛况。 “原谅并吹吹,饮酒结道,观者数万人,皆圈曰美。 “两门”一带从此变得更加热闹,“两门之底”成了著名的商业街。
在今天的北京路石标志上,可以看到一组铜壶雕塑,铜壶呈阶梯状排列,每一个壶都在不停地滴水。 这是古代计时工具“铜壶滴滴”的纪念。 元、明、清三代,“双门”楼都是羊城权威的报时楼。 元代制造的计时器“铜壶滴滴漏”一直放在楼上(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有复制品)。 据记载,这个东西“百年不快”。 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广州,试图仿制铜壶嘴,但结果没有成功,足见这台计时器的复杂性。
明清时期,广州城郭的基础巩固。 清代后期广州市的中轴线长度终于确定。 北至惠爱街(今中山路)布政司署、广州府署等官办建筑,南经承宣直街、拱北楼、雄镇街、正南门、大南直街,最终通往永清门。 中心轴线最南端为天字码头、日近亭、正南仓和中南仓,天字码头为广州城官用码头。 日近亭是用来接待官员的亭,又称“接官亭”,官员在此上岸或乘船离开。 正南仓和中南仓是广州府的粮仓。
尚文好雅官学重地重商务实市井繁华
宋代,北京路一带开始修建大批学宫、书院,聚集了大批文人雅士,逐渐发展成为官学重点、文化中心、岭南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区。 如今,从天字码头到北京路省财政厅一带,一千多斤大米的路程,十几分钟就走完了。
但回到一二百年前,站在双门底大街的城楼上,发现北面的惠爱大街知府、巡抚、省长官衙建筑楼宇连云,与北京路呈丁字型,东西并排,气象严峻。 当时的高官是文人,其中有阮元、赵翼这样的学术明星; 往南走,是设在九曜坊的提学使领馆,是省内主管教育、科举考试的最高机关,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 东边是广府学宫和番禺学宫。 西边是南海的学宫,都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
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 古城的中轴流水井、马来西亚站、小马站一带曾聚集书院。 四乡八镇学子在此苦读六经三史、诸子百家,朝兴夜不能寐,书声琅琅上口。
古城中心轴附近聚集了数百个书坊,“书坊街”的名称由此而来。 清代有科举一年的考试,考过“双门底卖书坊”,发现书很盛行。 到民国时期,北京路一带是闻名四方的“书店街”,集聚了包括开明书店、光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在内的数十家书局。 可以说是“宝饰奇珍列万般,书坊画店任盘桓”。 情不说双重门底,京都的大栅栏不让! ”在广州的中轴线上,政府机关毗邻商业街市,这一现象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路的第一家店铺何时出现尚不清楚,但北京路还被称为“双门底”的时候,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旺季,商铺鳞次栉比,酒店茶楼、文房四宝店、服装店、旧书店成为“济济一堂” 许多明清时期创业的“老字号”都选择了“两个门底”作为基地,开始了它辉煌的商业历程。 卖药的陈李济、卖酱油的致美斋、卖表的李占记……他们的诞生地都是今天的北京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这里商贸繁荣的第一个见证者。 清顺治10年( 1653年) (政府改建了“双门”楼,命名为“拱北楼”。 但“双门”不变,双门底的商业街更热闹,其中尤以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有名。 至今,广州人仍然盛行“——猫的化装品在双门底卖”。 晚清期间,有人在双门底擅自出售自己画的老虎,一个孩子站在百叶窗前眺望,指着画大声说:“哇,是一只大猫! ”他说。 逗得行人笑个不停。
“天然台地、背山相依的自然环境,为广州古代中轴线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北部为府雅区,南部为商贸市井区,体现了“北为贵”的思想。 重商尚文的传统影响着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布局。 古城中轴两侧大量的商业空间和双门底每年都会举行几天的集会,体现了广州人重商务的性格; 同时,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的多层书院空间,构成了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教育中心,表现出广州人对尚文高雅的追求。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说。
回顾广州城建史,从西汉南越国时代开始,北京路就成为2200多年来从未偏离、从未断代的古城中轴线。 这一现象不仅造就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难得的历史景观,也造就了这里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个城市的血脉自始至终流淌着先锋、自由、热情的血。 凭着千年不变的风骨,即使北京路在经历战火纷飞、冲突转型时举步维艰,它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华、历史最现代的城市之一。 》《华夏》杂志主编、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感慨良多。
求近代中轴线通识,不求直中西文化交融
从越秀山到海珠广场
荟萃近代建筑经典佳作
时间的车轮缓缓前进,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广州逐渐从传统走向近代,开始奠定现代城市的基础,在中国首次建设具有近代意义的市制城市,规划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市近代中轴线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当时广州工务局局长程天固撰写的《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 程天固认为,珠江南岸区、中央公园和规划中的市政府合署大楼面临珠江南北区的隔岸,用几十米宽的新建公路和横跨珠江的海珠桥连接这些节点,将会“蔚然成风,繁荣交通”。 1919年,市政工厂通过清衙门空地拆除南北道路,命名维新路,带着维新变革的寓意开工建设广州近代中轴线。
1937年出版的《广州市马路全图》 (局部)图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是一条笔直的道路,但在实际建设中出现了曲折。 一是在维新路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千顷书院和梁千乘侯祠两处历史文物,维新路“绕道而行”;二是在修建海珠桥时,为了选择河面最窄的地方建桥,道路向东偏移。
中山纪念堂大厅里竟然一根柱子也没有
20世纪20年代,时任孙科市长率先在近代中轴线上建设的是广州第一公园。 1921年,昔日的官方花园改造为广州第一座公园(面积4.46万平方米,1966年更名为“人民公园”),孙科在公园开幕式上发表演讲,现场观礼市民达20万人,像过节一样。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广州人民和海外侨胞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筹集资金修建了中山纪念堂。 位于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同期建成,出自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师——吕彦直之手。 中山纪念堂于1929年动工,1930年建成。 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大纪念堂里,宽71米的大厅中间一根柱子也没有。 吕彦直创造性地将中国民族形式中的多种单体建筑巧妙结合成为一个独特而完美的整体,以创新的民族形式,包装了西方现代技术构筑的大会堂建筑框架。陈济棠统治广东时( 1929年-1936年),搬迁了市立第一公园纪念堂附近的区域,修建了现在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国民市合署办公大楼。 当时,成立不久的林克明是建筑界知名专家,他成功地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相融合,在“市政府合署”(现广州市政府办公大楼)的设计方案大赛中脱颖而出,大楼于1934年竣工。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琉璃瓦绿脊、赤柱黄壁白花冈石基座雄伟庄严,古雅和谐。 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合署办公大楼都是“中国固有式”的建筑形式,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典型建筑作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广州起义爆发。 工人赤卫队和起义的士兵攻击了设在维新路的前广州公安局和前保安大队,随后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 为了纪念广州起义,维新路于1966年更名为起义路。
目前,从人民公园向南就是广州起义的道路,起义之路南端是建于1929年的海珠桥,这也是广州第一座过河大桥。 1953年海珠广场建成,周边聚集了首届广交会场馆、华侨大厦等优秀现代建筑,广州风情浓厚。
在这近代传统的中轴线上,海珠广场是一座明亮的城市客厅,越秀山与珠江水遥相呼应,承载着老一辈广州人的集体记忆。
新中轴线东移新地标“七星拱月”
中轴线东移天河新城区迅速崛起
民国时期,广州计划向南发展,跨界发展可以说是当时广州政府的梦想。 20世纪初,今天的工业大道沿线仍然是湿地和农田,但由于便利的水运条件,海珠岛南石地区开始出现工业企业。 城市要跨江发展,首先要解决跨江建桥的问题。 1933年,广州首条跨江大桥——海珠桥建成通车,为城市南扩珠江“天险”建成通车。 随着海珠桥的开通,政府明确了将工业园区置于“河南”的策略。 陈济棠统治广东期间,规划建设了西村第一省营工业区、河南第二省营工业区、南石第三工业区3个工业区,后来两者都在“河南”地区。 随后,抗战爆发,海珠桥被炸毁,城市南拓的步伐令人遗憾地被迫中止。
从千年城市轴心,到百年前近代轴心,时间悄悄地来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尾,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更新迫在眉睫。
1987年,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迎来重要节点。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广州在一片蔬菜上建设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主场馆——天河体育中心,带动了天河新城区的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决定在天河体育中心南至珠江的菜地良田建设新城市中心。 得益于改革开放,当时的广州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 1993年,美国设计师卡罗尔托马斯的事务所中标,制定了最初的计划。 方案中,托马斯夫人规划了天河体育中心到珠江之间的林荫大道。 这就是现在新的中心轴线的雏形。1997年,中信广场建成,面对天河体育中心,背后是广州火车东站。 为了更好地配合本土化建设,1999年,广州市政府又开展了新的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华南理工大学的“城市绿色核心”方案入选。 新方案在加强城市中轴线、保持中轴线南北向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开放空间和绿地,大大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可用性。 托马斯夫人当时的设计被巧妙地融入了新时代的本土智慧。
中心轴线跨越珠江南拓全长12公里
2010年广州塔在珠江南岸建成开放,城市中轴线首次跨越珠江,实现历史性跨越。 短短十年,广州“巨变”鼎鼎之作——广州新中轴线北段建成。 矗立在广州塔上,花城广场如“绿宝瓶”般横亘,海心沙广场横亘河边,风格独特的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第二少年宫屹立河边,东西两塔拱起
每当夜幕降临,新的中轴线夜景的灯光就会一个接一个地亮起来,展开一幅幅延伸到河边的梦幻画卷……“如果亲朋好友来到广州,我会安排他们在‘新中轴线’上畅游。 ”潘医生说,高耸入云的广州塔、雍容的花城广场、如诗如画的海心沙……新中轴线上的“七星拱月”地标“会演”,是新广州的最佳形象。
新中轴线展示了羊城的勃勃生机、广州人的豪迈气概,以及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雄心和决心。 按照这个新的中轴线,1997年总高391米的中信广场建成,高600米的广州塔、高432米的西塔,以及2016年高530米的东塔正式投入使用,“广州高度”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更新了4次。
2021年6月25日,新中心轴线迎来了海心桥的建成。 海心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是广州第一座珠江两岸人行桥,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行桥。 市民可以从新中心轴线的这一端过河走到另一端。
如果继续向南扩张,许多文化地标将崛起
新的中轴线将继续向南,走得更远,变得更生态。 在空中沿新中轴线向南看,广州塔南侧,与广州塔相邻的羊城广场正在抓紧施工。 羊城广场规划建设3层地下空间和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地上一层、地下二层,建设知名品牌主力店、定制店、特色店和网红店,规划建设800座剧院。 羊城广场以南、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建设方兴未艾,广州美术馆已如“盛水英雄花”。 广州科学馆建成后将成为广州科技传播的平台,连通世界窗口、科技旅游文化地标。再往南,海珠湖畔、岭南翰墨园、岭南曲艺园、百果飘香园、广府风情园及广绣风雅园……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外部落成,风格各异,小区与海珠湖湿地公园一水之隔,落日倒映湖面“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广州文化馆新馆也即将亮相海珠湿地旁,成为广州新中轴线上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海珠湖南岸与珠江后航道之间,具有600年历史的沥滘及周边地区将迎来巨大的变化。 沥滘地区规划建设新中轴线南门地标——数字科创湾。
新中心轴线不仅有林立的CBD高楼,还有大型城市花园广场和广阔的湿地公园。 可以说,它不仅是广州的发展轴心,也是城市的景观轴心、生态轴心。 它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的日新月异,更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广州文化精神的空间承载者,展示着城市建设者不断逐梦奋进的决心、智慧和发展谋略。
“从广州市古代中轴线到广州近代中轴线,再到广州现代中轴线,从千年商都到中国南方大港,再到中国大陆最好的商业城市,广州市中轴线的变迁反映了城市的变迁,代表着市中心从西向东的发展方向。 ”孙永生表示,广州的现代中轴线一直向南延伸,与广州的“南拓”战略一道,开辟新的发展天地,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国际科技创新区、国际航运枢纽区
随着城市的持续壮大,广州可能会有第四条、第五条轴线写下新的故事。
【城市中轴线主导城市发展】
城市中心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轴线可以将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为有序整体,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重点。
秦汉建城2200多年来,广州城址未变,是历代郡、州、府、道、道、省的治所,也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古都。 广州沿珠江岸线、水系变迁与地势。 古代广州北有越秀山,东侧和西侧有番山、番禺山相拱卫,番禺二山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是形成古城的天然屏障。 山川“三山一水”的地理形态决定了古人选择北京路一带作为古代广州城的中轴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