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我国唯一的河流和地形景观地质公园,正展现着黄河入海口独有的美丽与神奇
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向东,奔腾进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
黄河河口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地处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的河流和地貌景观地质公园,结束了我国无河流三角洲类型地质公园的历史。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河口两侧,是我国暖温带最广、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浩浩荡荡的大河,瀑布湿地,秋天的东营,天空蓝澄澄的。 开车行驶在东营东三路,道路两旁湿地绵延,三两只鸭子在湖面上玩耍; 江中行舟,微风习习,江浪荡漾,碧蓝碧蓝,碧绿的生态画卷缓缓展开。
湿地之城
从空中俯瞰东营,大大小小的湿地像晶莹的珍珠般散布,成为东营鲜明的城市特色。
走进东营耿井湿地公园,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细细闪烁,坐在湖边,心旷神怡。
“我听同事说这里的环境很好。 假期带着孩子出来玩,想多接触大自然。 ”胜利油田油气集输总厂职工刘磊说。
耿井湿地是东营市五大湿地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该湿地,东营积极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坚持“弱介入、重保护”原则,整理贯通现有水系,解决区域洪水拥堵问题; 采用“混合草炭土、腐植土”的方式对原状土进行改良,单种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物,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湿地自我修复。
1983年建市后,东营将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 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性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
长河大海的双重恩惠,孕育了东营丰富的湿地类型。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
近年来,东营厚植城市生态本色,扎实推进湿地城市建设,抓好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等工程建设,塑造“湿地在城、城市在湿地”特色城市风貌。
2018年10月,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会议全体会议上,东营市获得全球第一个“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很难变绿
“每年种树都看不到树。 电线杆比树多”。 很难想象这是东营的写照。
“在我们这里变绿并不容易。 ”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副主任明明说。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部地区成陆时间短,植被少,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壤活动性差,水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非常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影响新植植物新根的萌发。面对盐碱土壤绿化的世界性难题,东营市从苗木选择、土壤改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东营成立市滨海盐碱土壤园林科学研究所,持续开展盐碱土壤绿化科技攻关。 在广泛使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重视生物改性技术的应用,积极引进和驯化耐盐植物,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滨海盐碱土壤绿化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 东营市城市湿地建设推进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甜表示,东营市还将来“客土”,填埋盐碱土,保证绿化苗木生长的土层条件。 设置排碱系统,在种植土下铺设排碱管、环非织造布及河砂、石硝层进行排碱,避免后续土壤返碱。
截至目前,东营全市城市绿化植物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399种,大大丰富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类型。
市街变绿,黄河边也是绿色的意思。
“生态美是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混乱明显地说。
驱车进入东吕高速,自东向西行驶约30公里,远眺,绿意盎然。
这是东营着力建设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构筑黄河三角洲沿岸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 坚持东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育生态公益林为主要方向,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在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东营主要沿黄大堤外侧、南展大堤两侧对适宜林地和绿化空间实施造林绿化,沿黄部分钟对低效林区进行补植提升,对部分钟节点进行绿荫绿化去年,全市沿黄生态步行街完成绿化面积1万多亩,其中新造林2500亩,补植提高8100亩。
今年,东营继续深入实施沿黄生态步行街建设工程,按照“宜林就林、宜草就草、宜湿就湿”原则,在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适宜林地和绿化空地实施造林绿化,提升低效林区修复
生态奇观
黄河入海处,广袤的翅碱渐渐脱下绿衣,披上红衣服,成为浪漫梦幻的“红地毯”,欢迎着无数游客。
广袤的“红地毯”是东营修复滩涂湿地的有力证据,“红地毯”由翅碱蓬组成,夏秋两季,色绿红,成为巧夺天工的自然奇观。“我很高兴看到湿地从裸露的光板变成了鲜红的‘红地毯’,”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友林村村民李来云说。
东营市拥有广阔的海岸线,黄河在此汇入渤海,渔业资源和滩涂养殖资源丰富,又是沿岸滩广、水浅、地势平坦、河流众多、生境良好的北方重要海水养殖基地。 为贯彻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要求,2019年以来,东营市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工程。
在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滨海湿地,工人正在操作大型机械清扫滩涂上的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分布面积达7157公顷,给东营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威胁。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逐渐侵占当地盐基碱蓬、海草床生境,造成鸟类觅食、生境严重减少和丧失,严重危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说。
从2020年开始,东营分三个阶段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成立工作专案组,推进互花米草防控总体规划、有序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红地毯”“万鸟翔集”壮美景观再现。 过了这里,无数只不知道名字的鸟躲在草丛里,飞在树上。
“幼鸟此时正在梳理羽毛,成鸟站在人工巢上。 ”在黄河入海口远望楼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认真查看监控,及时准确记录下东方白鹳一家五口的状态细节。
“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对当地生态系统结构、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 ”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国家级保护鸟类的鹳目睹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最初,迁徙中只经过黄河三角洲,2003年开始在这里筑巢,2005年首次在野外繁殖了2巢7只幼鸟。 截至去年,共繁殖东方白鹳120巢324只,累计繁殖东方白鹳2278只,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不断向好,鸟类从建成区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这里也是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点,每年约有600万只鸟经过这一迁徙、越冬、繁殖,是丹顶鹤重要的越冬地和潜在的繁殖地,白鹤全球的第二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保护区对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重要位置进行24小时全面监控,实时了解人类活动情况,确保鸟类的繁殖栖息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古金魁说。
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1630种和685种。 从2017年到2021年,保护区湿地面积增加了188平方公里。
良性循环
“自今年6月28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出立项申请后,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办报阶段。 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就黄河口国家公园的报告资料听取相关部委员会的意见。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
黄河三角洲融合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存量和生态功能极具保护价值,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国家赋予东营的重要任务,也是东营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为此,东营组建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专案组。
在这片盐碱地上,专业人员扎根一线、尽职尽责,常年坚守多样性监测一线,奔赴数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现场,深入研究生物规律,及时获取生物信息,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奋战在生态执法一线
为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专案组认真研究黄河口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规律,实施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着力构建“河-陆-滩-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黄河湿地良性循环。
王安东领导团队针对鸟类监测中存在的不完善、看不清楚、数量不对等难题,开发了以多维协同全光计算成像为主要手段的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并建立了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的“典型鸟类和珍禽三维数据库”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案组荣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称号。
“我们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先引领生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思路,同步提升黄河三角洲‘颜值’和‘气质’,”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说。
秋日东营,展现了进入黄河河口的独特美丽和神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