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解读!从6000多年前的石雕蛹中探索仰韶先民的生活之谜

admin2022-10-05美文摘抄419
  南流黄河向东转的地方,运城盆地横亘在群山之中。这里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故事起源于1926年,当年李济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山西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第

  南流黄河向东转的地方,运城盆地横亘在群山之中。 这里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 故事起源于1926年,当年李济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山西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主办的科学考古学。


  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西阴村不远的师村,考古队员又有了新的发现。


  师村遗址位于夏县西南15公里处,位于中条山北麓青龙河旧路河曲地带。 俯瞰遗迹,有规律,宽敞。 2019年-202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这里挖掘总面积4626平方米,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石雕、陶制蚕蛹、夯土遗址等重要遗存,这是晋南发现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早期遗址


  “6000年前,黄河中游的先辈们很可能掌握了养蚕技术。 ”6月初,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考古中国》报道组记者采访时,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师村遗址发掘负责人段天鲜说。


  100年后


  运城盆地再次发现石像蛹


  1926年李济在西阴村组织发掘中有重要发现:一半碳化茧。 他在《西阴村史前遗存》中说:“我们最有趣的发现之一是切成两半的,像线一样的,半个茧皮。 用显微镜考察的话,那比例的部分是极其平坦的……我最初发现它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意思很重要,非常注意这件事,但是我找不到第二个。 ”


  这茧极为珍贵,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恒温室,只在李济生日时临时展出。 此后近百年,运城盆地未发现史前蚕的踪迹。


  2019年,夏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出现了线索。 从当年6月开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站等单位联合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挖掘。 段天鲜介绍,2019年,在师村遗址发现了第一批石雕蚕蛹。


  该石雕蛹发现于灰洼中,呈枣核、浅褐色状,螺旋形图案简洁勾勒蛹头、腹、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美观,引人注目。 类型学比较和年代测定结果最终证实距今约6000年,成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蛹的形象。 此后,随着挖掘的深入,遗址内陆续发现5尊石雕、陶雕蛹。


  6000年前


  开始前人或养蚕的纱线


  师村遗址石像蚕蛹的发现,为解开百年前半期蚕茧遗留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 “石雕蚕蛹的出土,为1926年李济挖掘的一半蚕茧提供了例证。 时间上大约早了500年。 ”段天鲜说。考古学家怎么确认这个小石刻是蛹? 段天鲜解释说,发现这种蛹形态的遗物时,他们也很困惑,根据遗物的形态可能是昆虫的蛹。 随后,考古队员们将其送往山西省蚕桑研究所。 该所的专家认为,这与蛹的形态非常相似。


  随着挖掘的不断展开,石雕和陶制蛹形器层出不穷,学者仔细观察后初步达成共识,认为——这一古代遗存应该与蛹有关。


  此外,认定采用了科学方法。 2021年,吉林大学与中科院环境研究学者合作,对师村遗址土壤进行花粉分析。 根据此次研究返回的数据,研究人员在土壤中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 “从这个角度来看,花粉有一定的数量,我们认为这是蚕能够生存的重要条件。 ”段天鲜说,这很可能为距今6000年前黄河中游先民崇拜桑蚕,掌握养蚕技术,探索后世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丝绸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当然,考古学家也没有排除别的可能性。 在远古时代,昆虫蛹是人类补充蛋白质的手段,蛹也可能作为人们的食物出现。


  考古发现


  恢复仰韶早期先民的生活图景


  仰韶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的热点。 师村遗址——这一仰韶时期早期村落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仰韶文化发展的内涵。


  俯瞰师村遗迹,大大小小的探寻者就像一只眼睛,从远处眺望着。 在考古发掘队伍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共发掘出5米5米寻方50人,2020年发掘出相同规格的寻方57人,2021年再次发掘出70人。


  考古人员清理这些探索方后,除了出土石像和陶制蛹等遗物外,还发现了重要的夯土遗迹。 这些遗迹表明,当时的师村是仰韶时代初期的重要村落遗迹,未来黄河中游仰韶初期先民的生活图景将得到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在师村遗址,另一个重要的考古学发现是夯土。 据介绍,该遗址仰韶早期村落为双面土墙环抱,墙体有外、台基等附属设施,围墙和台基外围有环壕。 围墙内有房屋用地和窑,围墙内外发现墓葬和大量灰坑。


  考古学家发现,围墙形状完好,有基槽,是人工挖沟填筑的。 有趣的是,研究小组发现,被命名为“Q2”的围墙遗迹,夯土最多30层,为了阶段性施工而一层一层地夯实。 这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强夯,对研究中国强夯技术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古环境分析表明,仰韶时期早期师村遗址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 据了解,遗址出土蚌镰、石臼、石杵等粮食收获加工工具,当时农业初步发展。 出土的石球等遗物表明是狩猎采集或生活物资的补充。


  在这里生活的先人,在6000年前构筑了墙壁,对村落内进行了功能划分。 也许是加工粮食、养殖蚕,自给自足,在黄河边过着富裕的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