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专访翻译朱英林:是什么造就了荷兰的“黄金时代”?

admin2024-01-17美文摘抄452
荷兰是世界闻名的“洼之国”,一起它的博物馆的密度非常高,据统计全国共有高达一千座以上的博物馆。据资料记载,荷兰在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况,到了1568年爆发反抗西班牙控制的战争。1581年北部7

荷兰是世界闻名的“洼之国”,一起它的博物馆的密度非常高,据统计全国共有高达一千座以上的博物馆。据资料记载,荷兰在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况,到了1568年爆发反抗西班牙控制的战争。1581年北部7省建立荷兰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后,西班牙正式供认荷兰独立。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经济、文明、艺术、科技等各方面均非常兴旺,被誉为该国的“黄金年代”。

▲赤色部分为尼德兰区域,该区域为低洼地带

那么何为“黄金年代”?据光明日报刊登的《17-18世纪荷兰“黄金年代”的完结》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前史研讨所助理研讨员信美利剖析,黄金年代”这一概念最初或由莱顿大学客座教授P.L.马勒在1897年提出。他强调,联省共和国(以下习称荷兰)这个领土狭小、人口稀疏的国家在17世纪发明了“无与伦比的繁荣”。然而,从17世纪后期开端,荷兰的“黄金年代”逐步走向完结。对于其完结原因,向来史家颇多议论。

近期,英国闻名学者、作家、前史学教授乔纳森·伊斯雷尔创造的荷兰共和国史著作《荷兰共和国:兴起、昌盛与式微 1477-1806》历经近28年,初次翻译引入中国大陆并出书。

本书详细讲述了15—19世纪荷兰共和国从酝酿到式微的全进程。乔纳森·伊斯雷尔作为众多前史专业奖项的获得者,他对前史脉络的掌握与解析,以及对前史事件的复现让著作超越单调记录本身,让读者可以近距离跟从文本,体会年代热情。

搜狐文明也专访了本书的译者、复旦大学前史学系博士生朱莹琳,分享翻译这部著作的进程。

▲ 朱莹琳,自己供图

搜狐文明:您觉得荷兰的"黄金年代"——荷兰共和国时期给您最深的形象是什么?

▲16世纪的阿姆斯特丹 图:Wiki

朱莹琳:形象最深刻的是她斑驳陆离、粗野成长的现象。荷兰黄金年代让人想到的是政治、经济、思维、文明等许多范畴的繁荣和辉煌,一种开放、宽恕、调和的状况。这很容易让人忘掉,荷兰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应对反西班牙战争的生存危机,以及先后来自西班牙和英格兰的经济封锁和竞争。而荷兰本身地域狭小,内部各方势力也是在对立中退让。她一直坚强地缝隙中找出路,凑集出了新颖奇幻的拼图。以荷兰闻名的海上交易为例,她在欧洲和西印度的行动遭到西班牙严厉打击,于是转而将关注点放在东印度。在运营东印度交易的进程,荷兰规划出了新组织形式——联合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位于孟加拉的工厂,图:wiki

朱莹琳:一方面,它是由政府颁发特许状的独占企业,带有浓重的专断、暴力的色彩。另一方面,它是联合股份制,董事会成员由几个分公司成员构成,并竭力避免阿姆斯特丹分公司一家独大。这又体现出荷兰的商业、联邦色彩。黄金年代许多范畴都是这样的试验场,新旧交融,充溢生命力。

搜狐文明:朱教师您本身也是研讨欧洲史方向的学者,您能谈一谈荷兰共和国年代的政治创新都有哪些方面?

朱莹琳:反西班牙大起义开端后,荷兰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一连串渐进的改动。首先,她从君主领地,变成了共和国。但荷兰并非一开端就计划废黜国王。他们曾寻求英格兰女王和安茹公爵的庇护,但最终未果。1581年的《誓绝法案》宣告隔绝与西班牙国王的关系;而西班牙到1648年才供认荷兰的独立位置。

▲图为1648年的欧洲

随着君主的缺席,荷兰的权利组织呈现相应变动,但通常是职权改动而称谓不变。主权掌握在总三级会议和各省三级会议手中:前者由各省代表构成,但荷兰省因为分摊了绝大部分的税额,因而在其间享有更大话语权;后者则由当地贵族和乡镇代表构成,乡镇代表则通常是当地权贵。换言之,这些三级会议具有一些咨议和自由的色彩,但民主性很有限。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有当地主义色彩的权利结构,各省移交给国家的主权有限且争议不断。各省的独立性源自中世纪,但共和国时期,荷兰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就国家主权与省主权的关系进行了适当精彩的理论讨论。这个话题因而变得更为有趣、更具现代性。

大起义之后,执政由国王录用改为省三级会议选举。而实际上,各省执政的位置别离掌握在奥伦治宗族和拿骚宗族中手中。到1747年,威廉四世成为七省执政,并宣告各省执政由奥伦治宗族世袭。执政是戎行统帅,实际权利很大。各省之间的冲突、执政与三级会议之间冲突都是荷兰政治舞台上的常见剧目。

搜狐文明:这本书介绍了荷兰共和国年代思维、文艺、科学等范畴的名人,您觉得哪位艺术名人对您启示最大?

▲ 图为《弗兰斯·哈尔斯自画像》,目前保藏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维基百科 图

朱莹琳:荷兰共和国时期在智识和艺术范畴群星璀璨,让我形象深刻的是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他的画作通常展现的是动态和欢乐的人物,生动展现出其时荷兰各个阶层、集体的相貌。其间,我更感兴趣的他受委托而为乡镇民兵和摄政官创造的群像画。它们记录了荷兰其时颇具代表性的乡镇日子。1616年,他创造了自己的首幅大型群像画《圣乔治民兵军官宴会图》(The 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Militia Company)。

▲ 图为《圣乔治民兵军官宴会图》

它是哈尔斯本身事业,也是荷兰群像画的一次打破。画像生动刻画了12名生气勃勃军官,他们的肩带和旗号则是代表着哈勒姆城的红白橙三色。而1664年,哈尔斯去世前不久创造的《养老院的女摄政官》(The Regentesses of the Old Men's Almshouse)则色彩黯淡,与早前画作相比,人物表情、动作僵硬。这些改动反映出的可能是创造目的的不同,也可能是荷兰社会环境和作者心境的改动。

搜狐文明:翻译《荷兰共和国:兴起、昌盛与式微 1477-1806》进程有什么特别体会?哪些很打动你?

朱莹琳:最特别的体会是这本书适当厚重,涉及大量专有名词,翻译周期长,期间译者和修正的工作量都很大。为了本书的顺畅出书,历任修正都很尽责,并且修正与译者沟通、配合密切。为了争取时间,前期翻译和编校前后脚推进,边翻译边审校。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的地图很早就先行送审。后期修正也是耐心、详尽地对这么大篇幅的稿件进行屡次审阅,并且就某些修正与译者细心核对、沟通。翻译和审稿的进程非常艰辛、磨人。而修正尽职尽责,积极解决问题的情绪,为这个进程增添了力气和信心。

搜狐文明:作为《荷兰共和国:兴起、昌盛与式微 1477-1806》的译者,您对这本书的言语有什么体会?

朱莹琳:本书原文喜爱使用长语句,一起又明晰、流畅、典雅,是英语学习的好资料。这也是伊斯雷尔著作的特征。所以在翻译时,我也尽量往这方面尽力,希望保留原文这种比较舒适的阅览体会。不过翻译进程也不可避免地改动原文的一些特质。

搜狐文明:您翻译《荷兰共和国:兴起、昌盛与式微 1477-1806》的契机是什么?

朱莹琳:其时天喜文明正在发掘人文社科这方面的选题,引入了不少优质的图书,其间就包含本书。我之前在看启蒙运动相关内容的时分了解到乔纳森·伊斯雷尔,是个严肃、高产、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职业生涯前期研讨的是荷兰和早期殖民帝国。另一方面,荷兰在商业社会兴起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国内鲜有像《荷兰共和国》这样全面、详尽介绍黄金年代的荷兰的学术著作。所以其时看到这个题目时,我自己很感兴趣,想尝试一下。也感谢天喜把这个时机给我。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