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实验舱位转位成功,空间站“t”的基本构型在轨道组装完成
核心阅读
11月3日9时32分,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位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形基本布局在轨组装,向空间站建设目标迈出关键步伐。
空间站的建成,反映了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成果。 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建成,建成国家级航天实验室,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探索提供重要平台。
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位错,三舱组合空间站呈“T”形。 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形基本模具在轨组装,向空间站建设目标迈出重要步伐。 按照计划,随后将对组合空间站进行基本功能测试和评估。 15时1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乡实验舱。
建设中国空间站、建设国家航天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建成,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t”字型,中国空间站更舒适高效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高的宇宙轨道上,中国空间站每隔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周的三个空间呈“T”字形。 天和核心模块为“t”字竖,对称分布在核心模块两侧的问天实验舱和天天实验舱为“t”字旁。 “一横”的两端是两对“大风车”一样的大型太阳翼。 这样,无论空间站以什么姿势飞行,都能在太阳的照射下获得高效的发电效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分别为天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机身尾部设计的巨大而灵活的太阳能板,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是人类第四代空间站的水平
在该配置中,天和核心模块仍保持前、后、径向三向对接能力,可对接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
为什么是“t”字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说:“为了便于航天器的运动控制,布局必须保证主结构和质量分布尽可能对称紧凑,以获得良好的质量特性。”
空间站基本结构的3个舱,每个舱20吨级,3个舱组合体质量约68吨。 核心模块用于控制整个空间站组件,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空间站将以这种形式在太空翱翔,“T”字形充满异想天开,同时使中国空间站更加舒适高效。 王翔表示,稳定的布局有利于组合体飞行,重力、大气扰动等影响均衡,空间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
反复接力,浩瀚的宇宙留下了更多的中国印记
中国空间站基本配置的最后一个区段——梦幻实验舱进入太空,不到两年,中国空间站三大区段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陆续成功升空。 同时,多名中国航天员成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出发进入太空,多艘货船飞船由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这些空间站任务轮番接力,一步步把中国人“太空家园”的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建设分关键技术验证和建设两个阶段实施,共安排12次飞行任务。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实现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模块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为首批进入天和核心模块的航天员,在轨停留3个月,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021年10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行走”,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组队接过接力棒,开始了空间站在轨建设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 7月24日,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宇航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入了这门科学实验舱。 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飞入空间站。
据介绍,三船就位后,天舟五号货物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也将如期完成。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完成换班,在轨工作和生活六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轮换期间,6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共同留在轨道,轮换入轨,供空间站测试满员运行的装载能力。
今年正值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空间站的逐步建成,反映了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成果。 特别是10年来,浩瀚的宇宙留下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从天宫一号目标飞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到天和核心模块、天问实验舱和天天实验舱,再到即将建成的空间站,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宇航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持续攻克难关,为空间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8公里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现场至发射塔架的距离。 发射前,梦天实验舱和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沿着这条路“走到”发射塔架,成为这条路上被目击的第20位“太空乘客”。
“中国空间站不是自己飞行的,其背后是完善有力的航天系统保障。 ”王翔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认为,必须通过自立自强,打破封锁,瞄准尖端系统谋划,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站组装建设方案。 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舱段交会对接和转位机械臂进行平面转位,研制大型组合机械臂,配合航天员进行舱外大型设施搭建”的方案。 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总体设计方案,使中国能够在没有航天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在轨道上组装和建造木桁架混合布置的大型太空站。 将来,也可以在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扩展舱的组装。 同时,在空间站任务启动之初,他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攻关,实现了空间站系统核心部件全部部国产化。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我国空间站阶段首飞任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身高54米、起飞重量接近850吨的大火箭,从此成为了空间站轨道建设任务的指定“专用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总体部某研究室副主任冯韶伟当时作为发射场现场观察组成员,是火箭起飞时试验队中最接近现场的人,也是火箭起飞后第一个到达发射塔架的人。 熟悉火箭各部段的他说,为了满足大吨位有效载荷进场需求,“长5B”攻克了低温火箭零窗发射、大推力直接进场轨道、大直径船箭分离、长20.5米整流罩等关键技术,使我国低轨道运载能力
实际上,太空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科技活动。 2021年5月19日晚,天舟二号发射不到3小时,某压力值参数出现异常。 2度延迟意味着需要2度回输加注推进剂,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低温推进剂排放,负183液氧注入是风险,排放是更大的风险。 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和运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全力完成排查和长征七号火箭推进剂“三加二漏”工作。 全体科技人员坚守岗位长达70多个小时,终于将液氧静静地送回了储存罐。 之后,争分夺秒地将故障归零,终于在10天后赢得了难得的胜利。“让中国空间站达到我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的理想。 》中国空间站基本配置完成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项目运营计划经理刘慧颖表示,如何提高空间站应用支撑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试验开展的效率和效益,会议室总是灯火通明
据介绍,空间站在完成轨道建设后,将进入10多年的应用和发展阶段。 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2艘有人飞船和2艘货船飞船。 宇航员应当长期停留在轨道,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还将考虑开发空间站扩展舱,以进一步支持轨道科学实验,为宇航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3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秉持“以造船为建站,以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应用”就是基于空间站提供的舱内外空间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建设中国空间站的目的正是建设国家级航天实验室,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探索提供重要平台。 目前,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已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从近地空间飞往地月空间,再飞往深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