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被支配的占有欲》 为什么我们很难用所拥有的东西来满足?

admin2022-10-24美文摘抄430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心理学家布鲁斯食品认为,很多人盲目追求所有权,但所有权从何而来呢?在《被支配的占有欲》这本书里,布鲁斯胡德阐明了所有权心理是如何塑造人类这个物种,并一直影响到现在。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 心理学家布鲁斯食品认为,很多人盲目追求所有权,但所有权从何而来呢? 在《被支配的占有欲》这本书里,布鲁斯胡德阐明了所有权心理是如何塑造人类这个物种,并一直影响到现在。


  经以下出版社批准,出版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为《被支配的占有欲》编写的导读。 原文的标题是“为什么我们用所拥有的东西很难满足? ”。


  《被支配的占有欲》,李小龙着,傅小兰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


  为什么我们很难用所拥有的东西来满足?


  执笔|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透过手机、电视、商务写字楼电梯里的电子屏幕,只要我们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各类商品的广告。 在这样物质富裕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前更有自由选择商品和生活的权利了,但还是觉得“有缺点”。 我们为了给长年从事“996”工作的自己一点犒劳和安慰,为了维持现在的消费水平而拼命工作着。 我们尽量在多地积累物质财富,我确信那就是人生的意义。 但是,当我们实现基本需求时,仍然难以满足。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 是原始的欲望作祟,还是我们处于自己无法摆脱的欲望社会? 对此,英国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 Bruce Hood )在《被支配的占有欲》 ) possessed:whywewantmorethanweneed )一书中给了我们解答。

  鲁斯·胡德(Bruce Hood),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认知发展中心主任。 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演讲”的明星专家。 着作有《超感觉》(supersense )和《自我的本质》 ( theselfillusion )。


  中文书名中的“占有欲”两个字充满了主观能动性,似乎是想把一切牢牢掌握在手中,而“被支配”两个字似乎让一切失控。 我们被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所支配,总是想拥有更多。 此外,他还想购买消费和超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占据更多的冲动。 在胡德看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以及骄傲和烦恼的心理背后,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已经认识到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是它所拥有的一切。 但是胡德流血地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幸福来自于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我们想要的东西往往不能让我们幸福。”胡德认为拜物主义的重要根源之一是我们对“所有权”的执念遍布于一切生活场景。 从平时常用的东西,到家里、感情……在这些东西上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这是我的”“我是它真正的主人”的想法。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希望我们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进行自我-他人的比较,赚得比亲戚、朋友、同事多,拥有更多。 所有权不是大人独有的,而是本能的。 3岁的孩子知道自己很会管理自己的玩具轿车,不会轻易和别人分享。 如果所有权的概念通过长期的构建在人类脑海中扎根,我们就会想占有更多的东西而拒绝与他人分享。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喜欢炫耀,希望得到批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消费是一种象征,是社会接受的象征,我们希望通过财产所有物展示自己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通过向外界传播成功来提高社会的知名度。 例如,即使是不富裕或贫困的家庭,也应该将收入较大的部积分投入奢侈品,通过财产所有物,表明自己也应该得到社会上流阶层的同等重视,而不是购买更必需的生活用品。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work上写道, Consumerism and the NewPoor )一书中,“新穷人”的概念——提出在消费社会中,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商品,无论自己如何跃进,几乎永远都有人消费无孔不入的各种媒体,连接着世界,让我们总能看到令人羡慕的“别人的生活”,产生模仿的欲望。 其结果,消费社会的穷人不再是“失业者”,而是“有缺陷的消费者”,即为了满足不断更新的欲望而消费的人们。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9月。


  你可能觉得贫困容易让我们变得困难。 那么,当财富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时,我们的物质和精神会达到相对的平衡呢? 胡德在书中引用了对45万美国成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的研究。 该研究发现,人们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时最幸福,此后幸福感会趋于平缓,即使获得额外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也没有显著影响。 高收入可以买到生活的满足感,但买不到幸福。 这么说有点酸吗? 但从人们的消费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假期、音乐会、外卖等无形商品比购买奢侈品、珠宝、电子产品等有形物质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 也就是说,人们喜欢为体验消费而不是物质商品购物。 胡德认为,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既来自体验本身,也来自事后的回忆。 “因为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次复述都会重建。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回忆,我们最终无法区分现实和幻想。 复述经验的时候,这些体验会变成我们身体的部点,增加我们的社会资本,也就是人们通过人际关系积累的资源。”胡德进一步指出,物质消费常常是一件孤立的事情,相比之下,体验往往与他人的交流、交往相关,具有社会属性。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发布的视频、照片展示我们的体验。 特别是发布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后,我们更想得到别人的欣赏、羡慕。 无论是通过物质追求还是通过体验追求,实际上都在发出我们的地位、我们的与众不同的信号。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通过一切事物向他人传递信号,而且一切事物也在传递我们是谁的信号。 正如胡德在书中所说,一切都是自我的延伸。 这里,胡德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把商品拜物主义作为人与产品的心理关系所描写的一节。 “我们赋予事物的价值基于我们乐意付出的代价。 即使某物品没有实用价值,我们赋予该物品的价值也会作为其固有属性传达给它。 当市场判断某个商品有价值时,消费者会对此做出感情反应。 ’各商家优秀的营销手段也总是以各种方式提醒着你。 如果这是你的,你看起来多么耀眼、高级、迷人,它会给你带来多么难忘的回忆……就这样,我们的购买行为被拜物教主义正确地操纵着。


  书中还列出了损失厌恶、固有效应等诸多心理学经典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如此深的执着,为什么可以通过消费持续获得买入的快感,为什么我们很难用所拥有的东西来满足我们往往会给所有的东西赋予过大的价值。 因为,它们是自我的延伸,每占有一次就像服毒一样上瘾,占有越强的感情驱动力,就越陷入幸福的迷思。 很多人相信,只要拥有的东西比需要的多,他们就会满足。 这也是他们生命全部部的意义。 在胡德看来,所有权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本能,也是道德、文化、政治、世界观的核心。 所有权就像力量,牵引着我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并与拥有自我建构的东西过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剧照。


  马克思说,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合理量化工具,把所有物品用部控制在商品范围内。 在钱出现之前,物与物的交易关系必须用复杂的倍数关系来处理。 一件东西变成商品,立刻获得以钱为指标的售价,它与其他商品之间的高低之分,立刻换算成商品价格之间的高低,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 如果我们把一切东西都看成是标有清晰明确价格的商品,必然会以价格绑架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们被价格包围,被价格剥夺了欲望的自主性。 在积累更多的东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不满意了。 对金钱的追求往往会陷入填补欲望的鸿沟,在这个几乎没有终点的追求中,我们会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胡德在书中也尖锐地指出。 追求中的快感和害怕失去的心理期待带来的巨大消极感,表明所有权是人最强的本能之一,不易受理性约束。在本书的最后,胡德指出所有权使社会越来越不公平,贫富差距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问题之一。 胡德列举了一个名为“100美元赛跑”的视频。 这个视频生动地说明了继承的财富和特权如何在生活中带来不公平的优势。 100个男孩排成一列赛跑,胜者将获得100美元的奖励。 但是,在比赛之前,裁判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回答,回答“是”可以向前迈出两步; 如果回答“否”,则停留在原地。 这些少年如果接受了私立教育,就会向前迈出两步。 如果他们不缺钱,就往前迈出两步,依此类推。 在裁判抛出约10次这样的问题后,赛跑还没有开始,领头的已经主要是白人学生,许多黑人和少数群体学生还停留在起跑线上。 即使比赛开始的枪声响起,后面的孩子们竭尽全力,他们实际上也输在了起跑线上。


  贫富差距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典型的问题。 美国最富有的20%的人拥有约84%的财富,最贫穷的20%的人只有全美0.1%的财富。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奋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致富,所以引起了扭曲的竞争。 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死去成为尘土。 胡德在书中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说:“我们用了一生的时间在沙滩上建造带有塔和护城河的沙堡来抵御入侵者,结果它们被时间的波浪冲走了。”


  也许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我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多的时间,让我能体会我们所拥有的。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