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节日日记 > 正文

节日日记

品种繁多,传统节日商品火起来

admin2024-01-17节日日记469

纸翻花重新回到节日商品市场。 简工博 摄

春节渐近。在企业工作的唐芸日前想找一盏花灯,结果发现市场上不仅传统花灯种类繁多,其他各种新春节日商品也令人眼花缭乱。

相比此前传统节日商品以“搞怪”出圈,今年不少节日商品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过去唐芸为单位采购节日装饰商品时,明显感觉“西方节日商品比中国传统节日商品好买”。从五光十色的装饰彩球到沾满仿真雪花的松枝花环,供给丰富,丰俭由人。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令商品就少多了。三年前的中秋节,她听同事介绍安徽非遗鱼灯,可在商铺未找到相应的商品,在网上也只找到一件商品,不仅价格上千元,而且“不零售”。

然而,今年她明显感觉到市场的差异。她在网上搜索,能找到大量这样的商品,不仅大小尺寸俱全,还有材料包可自己组装体验。在社交媒体上,也能找到大量网友发布的视频或图文教程,展示用身边材料制作鱼灯的过程。此外,兔子灯、螃蟹灯、传统宫灯以及今年生肖的龙灯,都能找到形态各异、价格不同的商品。

非遗技艺回归大众视野

灯笼只是丰富的传统节日商品中的一种。记者在豫园周边商场看到,元旦之后,许多商家就重新布置了店面,推出春节商品。除了灯笼、中国结、鞭炮三件套,今年许多商家推出了各种刺绣龙造型玩偶,既有传统长身遒劲的造型,也有卡通化的矮胖嫩弹版。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有商家将柿子造型的毛绒玩具像鞭炮那样结成一串,寓意“事事如意”,还有仿真的结出果实的石榴树,意味着“红红火火”。

市民黄先生和家人一起来选购商品。他告诉记者家里有摆放年花迎春的习惯,“过去都是花店买现成的,价格很高,不如自己动手。”他此次选购的主要是镀金类摆件造型,节前再配上时令鲜花,“现在这些商品选购还是很方便的。”

在商场门口,另一位市民购买了龙造型纸翻花制品。这条长约一米的“龙”,通过活动龙爪处的木棍,能模拟出龙的不同形态。他打算将这件礼物送给家里两个孩子:“我们小时候纸翻花几乎是节日必备品,已经很久没见到了。很高兴今年又在市场上见到这项技艺的制品。”在一些市民看来,对传统节日“仪式感”的渴望让许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比如鱼灯、打铁花、潮汕英歌舞等,都借助节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

凭“一夜鱼龙舞”和憨态可掬的龙、鱼等造型彩灯在社交媒体上“出圈”的豫园灯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豫园商城周边正在举行的“豫园年礼节”已经摆出各式各样的节日用品,其中灯会衍生的两款手提灯笼延续了鱼龙憨态可掬的造型,颇受消费者欢迎,仅网店销售就显示已超2000件。

博物馆文创颇受欢迎

去年春节,各类“搞怪”节日商品曾在网上风靡一时。用表情包刻印章、拿段子写对联,传统文化的外壳包裹的还是各种“网络梗”。从小学习书法的张冲去年曾在家挂上自己写的春联“富如东海长流水,瘦比南山小蛮腰”,横批“富瘦双全”。但今年她决定“回归传统”,“多了解传统文化会发现古人比我们还会搞怪还要好玩。”去年年底,她在福州路买到画面空白的明信片,自己购买印章拼出一幅幅迎新画面。比如送给朋友的“事事如意”卡,画面正中四个柿子竟是印章盖出来的;而送给同事和长辈的“山高水长”,则是用绘有山峰、太阳、树林和归鸟的四枚印章不断排列组合而成。

记者走访发现,在传统节日商品回归市场过程中,各大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重要推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都推出了包含春联、福字、日历、门神等多种传统节日用品的新年福筒、福袋,仅故宫博物院一家网店的销售量就显示超10万件。此外,各家博物馆还立足自身馆藏推出了具有个性的节日商品。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五方神龙香囊”,灵感来自古人的五行、五方和五色,以故宫建筑的五行布局和色彩应用设计了这套产品。敦煌研究院的“守宝龙”摆件,红色、蓝色与金色搭配的龙身明艳大胆,灵感来源是榆林窟第25窟中唐壁画上的“守宝龙”。

“传统节日商品回归是一种必然。”在从事设计工作的许楠看来,传统节日背后有其历史文化意义,但也需要具象化的物品来承托这种情感。“从生肖到文化习俗,中国传统节日有太多可挖掘的形象化元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