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刻在石壁上的榆林志
从大河高原到滩崖沙漠,从府谷皇甫川到镇北之台,从榆林卫城到定边三山堡,红石峡作为长城沿线意义非凡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部漫长的长城史诗中留下一卷卷奔流的往事,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它是刻在石壁上的榆林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控南扼北,历代征战以此为烈,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梁初熟又绿浪接天,天老地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
蜿蜒长城将塞北卫城环抱其中,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镇守抚使,边塞将士,文人迁客巡游休憩于此,无不追古怀远,发幽思之情,哀民生维艰,叹河山坚固,抒家国情怀。他们将满腔豪情化作题字,或题诗,或记功,或记游,抑或是纯粹的喻景抒怀,在此留下一幅沧桑震撼的书法艺术长卷。
01 秀水奇峡,风姿绰约
雄浑的毛乌素沙漠,绵延不绝的古老长城,流淌千年的无定河水,庄严的红石峡身处其中更彰显宁静,每一个洞口都有一番岁月的涛声。追溯历史风云,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据《榆林县志》记载:“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明成化八年,余子俊为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因而名为“红石峡”。
红石峡峡谷两岸,绿树葱郁;峡谷之中,河流奔涌,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谷中景色尽收眼底。榆溪河形成的天然湖泊、飞流而下的小瀑布和阳光清风拂过的沙滩为厚重历史的红石峡赋予了刚中带柔和柔中带刚的灵魂。
林木深处,崖壁之上,一处处石刻嵌入岁月的肌理,散发着清寂的光辉,或恢弘奇绝,或精湛幽微,一幕幕都是关于石窟艺术最醇厚而绵长的回响。东崖上有古刹雄山寺,依山傍水、地势险峻,复道飞檐、亭台楼阁错落其中。
一弯清流从红石的缝隙里安然而过,广渠泽引水润泽着万亩良田。曾经黄沙漫卷的大漠之地,如今浓翠蔽日的绿海森林,唯一不变的是它丰厚的历史底蕴。
02 赤壁青史,塞上碑林
悠悠红石峡,一川文字,满河经典,收南北而溶古今,书写着榆林大地上的历史风云。崖壁上的题刻记录着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各历史时期仁人志士的才情豪气与家国情怀,是蒙汉一家亲的历史见证,是黄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红石峡是榆林历史的缩影,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走进红石峡,滔滔榆溪河不舍昼夜,历史烟云卷帙浩繁。一幅幅书法镶嵌于山水之中,悬挂于天地之间,或独据一壁,睥睨天下;或密密挨挨,错落有致。
作为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红石峡东西两壁现存书法石刻160幅,小不盈尺大者丈余,诸家笔法真草篆隶,铁钩银划风格迥异,更有罕见的蒙文题刻堪属一绝,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
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之臣,浩浩大将之风。
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题写“中外一统”,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清乾隆年间,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的“天成雄秀”石刻,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陕西巡抚使叶伯英奉命巡视榆林时,正值英军入侵西藏,边关危急。看到榆林城池险固,军备齐整,感慨万千,写下“威镇九边”四字,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
1941年,抗日名将马占山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不禁感慨万千,愤而题刻“还我河山”,表达了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抒发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1984年,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王森然先生在“八十九岁寿辰”之际,书成“红石峡”三字,镶刻于红石峡入口亭楼,为石峡古迹增添了光辉,同时也成就了革命师生的一段佳话。
从“潮海蓬莱”、“天成雄秀”的奇秀红石峡风光到“大漠金汤”、“威震九边”的军事地位,从“蒙汉一家”、“中外一统”的民族团结到“还我河山”、“力挽狂澜”的国家统一。一石一刻皆为历史画卷,历经岁月流转、风雨洗礼,依然傲然挺立。
03 三色革命,红色旧址
红石峡的红不仅是雄秀的“红”,也是革命的“红”。秋日的红石峡在色彩斑斓的掩映中和夕阳的照耀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两岸绝壁对立,长城穿峡而过,岩壁上石窟众多、通道曲折。
凌空修建、隐秘在石崖之后的翠然阁,又被称之为“凌云阁”。沿着狭窄的过道步入其中,岩洞内别有洞天,有天门、地门两处门户,是历代文人雅士把酒临风,即席赋诗的雅致之地,也是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1928年,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1929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翠然阁的洞穴内召开,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在红石峡会议上刘志丹提出了著名的“三色”革命理论,“白色的”就是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工作,“灰色的”就是派人做收编、改造土匪武装的工作,“红色的”就是组织建立工农武装。
根据当时的形势,刘志丹建议武装斗争应以“白色的”形式为主。“三色”革命理论为后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奠定了基础。
红石峡,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一部刻在大地上的史诗。我们惊艳于它的石窟艺术,书法篆刻,沉醉于山青水秀,红霞满天;在一笔一刻中体验磅礴的家国情怀,在一山一水中感受革命的伟大,历史的沧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