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大九湖湿地风景美如画 百啭千声鸟翔集
大九湖湿地风景美如画。(神农架国家公园供图)
神农架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在大九湖湿地巡护。
2012年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开始实施生态移民; 到2019年,大九湖湿地草地面积从528.23公顷增加到629.72公顷; 到2022年,大九湖水鸟从28种增加到52种……
神农架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大九湖湿地水草丰腴,物种丰富; 湿地外,城镇悠闲,业宜居。
用心守护:为鸟筑安乐窝
冬天的早晨,大九湖在微风中吹拂,水鸟在湖面上玩耍。
“咔嚓! ”马国飞用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
马国飞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也是拍鸟的“高手”。 不久前,他在大九湖拍摄了一只斑头雁,为神农架又增加了一项鸟种记录。
“当被问到大九湖的保护效果时,他说可以去看鸟。 ”马国飞说,鸟不会说话,但会用脚“投票”。
2015年以来,大九湖水鸟种类从28种增加到现在的52种,加上湿地和周边地区,各鸟类总数超过250种。
为了给候鸟提供安乐窝,神农架国家公园在大九湖湿地恢复区建设了4个总面积7万平方米的鸟类栖息岛,为不同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空间。
马国飞介绍,大九湖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完善的是无形植物——泥炭藓。
泥炭藓是苔藓植物的一种,已在地球上居住了近3亿年。 这种神奇的植物吸收了自重10到25倍的水,被称为生物水库。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 马国飞说,泥炭藓在雨季吸水,旱季排水,维持大九湖不断繁殖。
为了保护泥炭藓种群的繁殖,神农架国家公园联合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展了泥炭藓种群恢复研究。
今年5月,神农架国家公园科研院所在大九湖湿地建设了10亩泥炭藓种苗基地,区内泥炭藓生长状况良好,基本达到移栽条件。
科普人气:年均参加人数60万人
“湿地面积只占地球面积的6%,却是物种20%的家园……”11月13日,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馆讲解员涂远芳迎接游客。
湿地馆于2016年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主要展示大九湖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文化底蕴等,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大九湖湿地。
展馆中,高2.5米的泥炭柱矗立在展示室的中央。 这是湿地馆的镇馆之宝。
泥炭是生活在湿地中的动植物死后,残体在湿地底部潮湿缺氧、酸性的环境下形成的。 这根泥炭柱“记录”了华中地区近1.3万年的气候变化,被誉为“华中气候的自然档案馆”。“没想到照片上只是大九湖风景优美,就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游客钱晓佳说,这次大九湖之行让她了解了湿地,也感受到了保护自然的意义。
“科普教育丰富了大家的知识,更加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涂远芳说,湿地馆接受科普教育的每年有60万人。
近年来,神农架国家公园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当地居民和游客中宣传湿地保护知识,营造湿地保护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11月10日,神农架国家公园在大九湖镇举办“湿地保护人人有责,共建美丽家园”主题活动,通过科普、答疑、摄影展示等让广大公众了解湿地。
“湿地不再是沼泽地,而是动植物的家,是人类的家。 作为大九湖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湿地,保护湿地。 ”大九湖中心学校的学生刘烾说。
和谐共生:搬迁户端稳定“旅游饭”
“天高云阔,鸟聚。 “云间湿地,天上九湖。 ”
但大九湖也曾经历过开山伐木、过度放牧、排水种菜的惨痛经历。
“那时的大九湖波涛汹涌,天空是灰色的。 ”神农架国家公园大九湖管理处负责人黎宏林表示,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大九湖污染横流,垃圾泛滥。
黎宏林在大九湖工作30多年,见证了大九湖的开发与保护,以及生态与发展同步演奏的过程。
2000年,神农架全境禁止采伐; 2006年,大九湖成为全国第四、华中地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全面禁止蔬菜种植和放牧; 2012年,我省在大九湖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湖区400多户1600多人搬到20公里外的坪阡小镇。
湖在自然中,大九湖变得更美丽了。 20公里开外,移民建起了明清川鄂式的坪阡小镇,“盐路”“水街”文化贯穿其中,实为“湖北小丽江”。
湿地休养生息,城镇也迎来了很多游客。 当地也发掘了特色的盐道文化、山野传说等,推出了实景舞台等沉浸式的文旅产品,丰富了旅游业。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镇长卢琳介绍,坪阡镇人都吃了“旅游饭”。 目前,民宿近600户,床位1万4000张,比搬迁前翻了1.2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