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的江南“风景”怎么成为“丰景”的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里,游客带着孩子体验农事活动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游人如织。
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一半金沙一半湖”的宁夏沙湖。资料图片
文化旅游:美化了环境,也美化了心境
进入秋意,宁夏六盘山区梯田披上“五彩霞衣”。 研究小组来到了被大山环抱的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那里有一个由大卡车改造而成的“移动舞台”。 相声和爱情剧带来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马车一来,就有表演! ”台下,“入戏”很深的梁昌荣拍了拍大腿,非常过瘾。
一年四季,祁寒猛热,宁夏话剧场“文化大篷车”无不驰骋在广袤的山川上,踏足农村城市、厂矿工地……所到之处,掌声无数。 原因就在于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蒋全洲的话。 “融入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这种文化需要大侠。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人们的物质生活经历了从“匮乏”到“丰裕”的转变,但“种文化”的紧迫性不亚于种植作物。
农民玩音乐吗? 这在吃不饱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如今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的火势蔓延。 “摆脱了贫困,生活富裕了,心也舒展了,想唱几首歌喉。 ”大战场町的农民刚君告诉研究小组,2019年,移民自发组成了合唱团。 大家都说着各自的老家话,一点音乐功底都没有,但只要老师教,大家都乐意学习。部分的人白天打工、做农活、晚上练功,还有人坐摆渡车从十几里外来上课。
“农民合唱团是小康路更高水平精神追求的体现,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吃五谷丰登,今吃六谷儿’。 这份执着和爱感染了我。 必须用文化的力量激励很多人创造幸福。 ”农民合唱团团长、中宁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震宏说。
日前,取材于该农民合唱团真实故事的电影《六谷儿》完成,合唱团成员以部本色出演。 细心的李震宏发现,出现在荧幕上的农民,把这份自信带到了生活中。 “为什么不兴奋呢? 我们不仅能唱四声部,还能拍电影。 不能做什么? ”50多岁的合唱团的王数花,就像那首歌一样,说:“这种生活,越来越高昂。”
在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沃土,也“成长”了一个又一个卡点。 贺兰山下的闽宁镇,演绎了跨越山海、东西方合作的《山海情》,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远万里,感受将苦难变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力量。 位于罗山脚下的红寺堡,从大山深处绵延至大河之滨,绵延《百万大移民》,吸引着人们见证“迁百万,变千山绿”易地扶贫搬迁奇迹。 六盘山下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的老胡同,文化味萦绕乡村院落,看砖雕看泥,剪纸看刺绣,怒斥秦腔震破天、书法浸文气,民俗文化沁人心脾,乡村旅游焕然一新文旅浸润,润物无声。 纵观城市社区,居民越来越喜欢跑文化大舞台; 在乡下的田地里,大人们忙于接待八方游客。 文化旅游美化了居住环境,也充实了人们的心境。
2 .农旅融合:富裕的村子不胜枚举
请相信,背靠贺兰山的移民村,有近20家葡萄酒庄。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西村海棠”民宿小院内,老板“海棠姐”做导游,向游客讲述昊苑村的过去。 “20多年前,这里还是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完全无缘旅游……戈壁沙漠种不上庄稼,却能酿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 渐渐地,采矿区种上了葡萄,建起了酒庄,国际奖项层出不穷,荒野小村庄一下子连接起了国际和轨道。 ”
昊苑村真正富裕起来是在最近10年。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拥有全球知名度,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村党支部部书记曹东旭说,“在贺兰山东麓旅游的热潮下,乡村小院变成民宿打卡地,村民拿起大勺经营农家乐,村里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翻了一番
和昊苑村一样,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也发生了蝶泳。 村子里天然泉水绵延多年,被当地称为“九泉子”。 几年前,贺兰山采煤方兴未艾时,靠矿山赚钱成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这几年煤炭开采停止,龙泉村一度迷茫。
柳暗花明期间,村民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路——乡村游! 不再采煤,山地可以建运动公园; 生态好了,就坡发展休闲农业。
“我不喜欢在家门口种果树,在院子里搭亭子,载着游客来烧烤。 我们又移动了土地,种了50栋大棚的草莓。 不要求休闲采摘。 ”龙泉党支部部书记董继龙介绍,看到公交车不断驶来,去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为全村创收780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农户空置率也从50%下降到5%。
大河之滨、山间、乡村旅游富裕的村庄数不胜数。 六盘山区龙王坝村村村改景区、农民改导游、民房改客房、产品改礼包,去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 移民安置区红寺堡柳泉乡永新村的招牌菜“永新牛排”成了网红菜。 很多游客大老远开车来,为了吃这一口,还不忘带了黄花菜和玫瑰茶……
数据显示,宁夏乡村旅游景点突破1000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带动就业10多万人今年1至7月,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55.5万人,同比增长30万人,收入8.55亿元。生活化、生活旅游化、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使得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的界限不再清晰,在农旅融合中,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 .文旅产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金箍棒”
住在夜晚的西吉县龙王坝村窑洞酒店,清晨一开春,慵懒的山气扑面而来,不少游客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的木栈道上晨练。
“小时候,和我同龄的孩子,一睁开眼睛就背地里带着贬义,上山割木屐喂驴,不满地回不了家。 ”龙王坝村党支部部副书记焦建鹏80岁后对调查组说:“那时的山,比秃顶还漂亮。 下雨了,沿着沟跑到软管泥。 ”
2010年,外出做生意存了“第一桶金”的焦建鹏回村种树,发展“林下经济”,五年来陆续投入1000多万元,洗了童山,成了树影,他却因没有收入而苦闷不已。 焦建鹏四处讨教,意外地发现经营民宿、旅游是一条出路。 自此,龙王坝村打通了百通。 目前,该村有300人从事旅游业,近年来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亿元。
青山形成了变样的道路。 旅游业成了引起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金箍棒”。
这个“绿色杠杆”,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连天上的星星,也会变成“黄金”。 宁夏天高云淡、空气清朗、文旅部门在全国率先提出“星星之乡”特色文旅品牌,建设星级酒店等高端民宿,建设星空露营等新业态,举办星空旅游大赛、星空朗诵等特色系列活动,“宁夏就连梵克雅宝、兰博基尼、欧莱雅等世界知名品牌,也来到宁夏星空下“热闹”,举办展会活动。
目前,文旅项目收入主要由门票和次级消费两部分组成。 近年来,宁夏旅游消费次超过50%,特别是近年来以“星空牌”为主的沙坡头景区,这一指标超过79%。
据推算,文旅产业增加1万元的能耗为标准煤0.2吨,仅为工业能耗的十分之一。 生态脆弱的宁夏,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 文旅产业发展成为优化国土空间、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保护、撬动“生态美”的新动能。
4 )赋能百业:文旅一业强,兴百业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葡萄酒+文旅”成为极具火爆特色的文旅IP,1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引领葡萄酒销售、餐饮民宿、文化交流,是品牌宁夏的又一个亮点这已经不是旅游第一次与拓展元素形成火花,旅游嫁接“美酒美食”“文化体验”已经成为“大旅游”的标配。
走进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以天然山石为材料建造的酒庄古朴典雅,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虽然是酒庄,但与江南园林相似,却透出轻盈秀气。 喝醉的不仅仅是酒! ”
“去年,我们接待了35万游客。 这些游客逐渐成为葡萄酒的重要消费群体和传播媒介。 ”庄主袁园告诉调研组,酒庄游火热后,游客拿货、回购成为葡萄酒销售的主要渠道,这也彻底改变了以往通过渠道制货的营销方式。 今年,源石酒庄关闭了所有网上商店,经销商比例从80%下降到15%,但销量反而上升。
据了解,文化旅游作为“大吸盘”,相关产业已超过110个,延伸联通一二三产业链、市场链、消费链。 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 文旅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投资5元。
“如果谈到文旅,上限可能只是A级观光地。 但跳出文旅看文旅,文旅赋能产业,一业之强能百业之兴。 ”。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部副部长、宁夏文化和观光厅厅长刘军说。
在“中国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县,每到枸杞采摘季,生态枸杞庄园总是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来这里主要体验新鲜水果的收获,一边品尝一边现场直播,别忘了给家人和朋友带几盒,枸杞经济就这样发生了。 ”玺生态枸杞庄园田间工作人员郑泽虎告诉调研组。
紫色葡萄、红色枸杞、白羊、黄花……旅游点燃“后备箱经济”,为特色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宣传渠道。
调查组表示,近年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会同有关机构培育葡萄酒酒庄类、枸杞类景区16家,宁夏酒庄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通过文旅分期,葡萄酒庄、枸杞庄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0%、30%
在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的发展中,文旅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粘性”。 在嫁接葡萄酒、滩涂等打造吸粉特色IP的同时,引入医养、游养、膳养等新业态,打造沙漠康养旅游度假区、黄河民俗生态康养村、南华山森林康养基地等新场。 随着旅游地与休闲空间边界的逐渐模糊,文旅产业外延不断拓展。
8分钟,能看到什么样的宁夏? 在宁夏连续三年的“文旅晒优”促消费文旅活动中,每个市县都精心发布了8分钟短视频,将宁夏特有的自然风景、风土、特产“晒”遍全国,综合传播量突破53亿次。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宁夏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4.15%。 2021年受零星疫情影响,在跨省旅游放缓的情况下,宁夏国内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回升至2019年的90.34%和84.3%,呈现快速回升势头。
5 .实践启迪:激活新动能,打造“大文之旅”
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逾百个,贯穿一二三产业链、市场链条、消费链条。 宁夏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跨境综合功能,将文化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文化旅游成为促进“百姓富裕”的助推器、增进“鱼情”的桥梁、引领“产业兴盛”的新锐大军、展示“生态美”的客厅在宁夏的探索实践,具有以下启示。
——激活文化旅游“裂变”动能,凸显融合效应。 文化旅游综合性强、相关性高、带动性大、覆盖面广,本身具有经济动力、社会进步、文明传播、文化交流、学习教育等特性。 宁夏通过引导带动,在不同产业、行业、事业之间形成以旅游为纽带的新型生产网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产生了1,+(1) 2的融合效应。
——激活富民增加“桥梁”动能,增进民族团结。 作为民族地区,宁夏依托全区128个研究基地、28条乡村旅游线路和25条休闲农业线路、3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76个宁夏旅游重点村,充分发挥旅游“幸福产业”优势,实施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激活绿色发展“杠杆”动能,助力生态建设。 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肩负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文化旅游部门充分利用文旅产业这根“金箍棒”,让“风景”变成“钱景”,有力撬动了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折。 当地人尝到了生态好转带来的“甜头”,从曾经的生态环境的流失者到破坏者,都成了保护者和建设者。
激活——文旅“催化”动能,推动产业升级。 宁夏文化旅游积极与葡萄酒、枸杞、滩涂等优势特色产业嫁接融合,有效整合“三驾马车”,推进三产融合,打造环环相扣吸粉特色文化旅游IP,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动能,放大产业价值激活——宣传展示“窗户”动能,讲发展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 近年来,宁夏通过文旅“小窗口”讲述和展示宁夏的巨大变化,通过旅游的各个环节,以更生动、更灵活、更真实的方式,实现宁夏西海固脱贫致富的奇迹,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之大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故事……在宁夏精心打造的“黄河驿站”聆听当地人讲述老态龙钟新面孔的变迁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西北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魅力“圈住”,形成东西方部的文化认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