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水神秀、“寻找”历史文脉——天台山文化体系整理研讨会顺利召开
“探访”山水神秀、“寻找”历史文脉——天台山文化体系整理研讨会顺利召开
9月17日至18日,“天台山文化系统整理”研讨会在浙江台州天台举行。
为一窥魅力,在研讨会开始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王英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副编审白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晓琨等专家学者们走进天台山实地考察,“探”其神秀,“寻”其千年文化底蕴。
在考察活动中,专家一行首先来到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国清寺,从照壁的 “隋代古刹”到正门的“紫气东来”,拾阶而上,在 “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中感悟佛道精粹。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王晓琨)
有着“八大景、八小景,有名有姓三十景,无名无姓数不清”的天台山,尤以石梁飞瀑为景致之最。瀑水飞泻,声若惊雷,梁瀑相应,成就奇险胜景,专家们在这里走走停停,无不叹其鬼斧神工,瀑布和原生石的天然融合,堪称一绝,可谓是无以伦比……
从高山幽静的智者塔院到千年古刹古方广寺,从堪称诗瀑的天台山大瀑布到展品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专家们“沉浸式”感受着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的别样情怀。
整座天台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巍峨壮丽,重峦叠嶂……
天台山的历史文脉是什么样的?如何打造天台新的文旅增长点,让其承载的千年历史文化再次如同唐朝般,掀起“打卡”热潮?9月18日上午,天台山文化系统梳理项目研讨会及评审会如期召开。
天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姚峰作了致辞,梳理了天台县和天台山历史文化脉络,从当前和合文化传世工程的创建、世界和合文化交流大会的筹备,为天台山文化复兴未来发展勾画了蓝图。与会嘉宾畅谈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从唐诗文学到民俗非遗,从自然地理到历史文化,碰撞思想火花,为天台发展,凝聚智慧共识。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高度赞赏了天台的人文底蕴和自然环境。他指出,天台文旅资源丰富,具有“三大特点”,“五个融合”的特质:历史文脉悠久,绿色意象突出,是打造新型旅游目的地“老树开花”的样本,集中体现了天地人,儒释道,本土与域外建筑风格,景观—艺术—科学,观赏-行旅-居住这五个维度的融合。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王英杰表示,天台文化包罗万象,使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身与心和谐,这是天台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和合文化普及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缩影。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 副编审白莉指出,文化梳理工作要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明晰天台山文明的演化轨迹,做好探源,如古方广寺五百罗汉、济公文化等民间传说故事的活化应用,也是项目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晓琨称赞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得天独厚。要以文化遗产、文化项目、文化景观为主要方向,深入挖掘其行旅文化中的亮点。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中”的六朝史》作者魏斌教授,高度评价天台山在中国名山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他认为,天台山及其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具备中国古代塑造名山大川的诸多共性,下一步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梳理,突出其中蕴含的天台文化的个性特征。摸清天台山文化资源,发现天台文化更多的特殊性。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将天台唐诗文化的特点归纳为:“诗路仙境,烟火人间。” 她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人、山水相互成就。天台特色需要深入挖掘和推广传奇人物的故事,也要在深入思考中阅读名篇著作,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交际。
最后,天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蒋朝永作出总结发言,提出要进一步提炼天台特色,重点体现其系统性、原创性、权威性和精准性,并进一步做好文化溯源工作。
有人认为“天台山”得名于其所在地天台县,实则不然。据唐李吉甫《十道志》记载“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其得名于二十八宿中位于牛宿和女宿之间的台宿,“天台山”意为天上星宿之地,神仙居所。
通过这次“天台山文化系统梳理”,这座“星宿之地”定能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静态”唐诗生动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台山会成为更多今人的“诗与远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