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景色日记 > 正文

景色日记

广东惠州东江粮仓正在经历一场蝶变,将化身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admin2022-10-13景色日记1301
  进入10月,在博罗县园洲镇东江畔的空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惠州深秋的宁静。此时,建于上世纪的东江粮仓正经历着蝴蝶的变化。如果一切顺利,两年后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惠州还有很多与东江谷

  进入10月,在博罗县园洲镇东江畔的空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惠州深秋的宁静。 此时,建于上世纪的东江粮仓正经历着蝴蝶的变化。 如果一切顺利,两年后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惠州还有很多与东江谷仓地带相似的古老谷仓地带。 20世纪50年代,惠州一共建成了1038个粮仓,这些粮仓承担着储粮的重要任务。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粮仓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逐渐闲置起来。 幸运的是,一些老区粮仓迎来转机,由“物质粮仓”变为“文化粮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老的粮仓见证了惠州的历史


  博罗县园洲镇下南村的东江沿岸,东江谷仓地带群静静地矗立着。 这里还有8个苏联式圆筒谷仓地带、9个平方仓库、园洲人民公社旧址和旧纺织厂。 建于1958年的8个圆筒型谷仓地带,采用红砖墙面和圆拱形灰瓦屋顶,整体呈碉堡状。 据专家考证,目前惠州市唯一保存有苏联式圆筒仓库群。

  今年89岁的下南村居民陈惠祖当时参加了东江粮仓的建设。 他介绍说,以前园洲的粮仓是上南村的祠堂,“后来放得不够了,离东江太远,水运不便”,于是把粮仓搬到了下南村。 当时下南村缺建筑材料,大家从邻村的瓦厂运瓦,从东莞石龙镇木材厂拉梁木。 “大家,能搬砖头的人搬,能修水泥的人修,合力盖的。”陈惠祖说。


  几十年过去了,东江粮仓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粮仓的墙壁脱落,漏水,屋顶倒塌,只有红砖裸露在空气中。 再加上园洲当地气候湿润,不适合谷仓地带建筑本身存放,谷仓地带逐渐被废弃。 虽然墙体发黑、苔藓丛生,但粮仓仍是园洲居民心中的重要坐标。 见证并保存着这个滨江小镇的繁华岁月。 附近的居民经常来这个怀旧。


  与东江谷仓地带一样,惠城区东坡祠南门四个东坡亭谷仓地带也是时间的见证者。 资料显示,东坡亭粮库原是惠阳县粮食局东坡亭粮库,1951年开工,1953年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总容量2800吨。 粮仓采用砖、木、水泥混合结构,杉木“金十字”梁架,北侧所有粮仓都安装了浇粮工具,黄墙为红瓦,有不通风窗。

  四个仓库只有三号仓库对外开放。 进去一看,十几根承重柱矗立在地面和屋顶之间。 抬头一看,横梁呈棕灰色,一片片红瓦整齐排列。 梁的表面脱皮了,木屑落满了地面,走在地上,脚底的木屑吵了起来。 在粮仓的入口处,建有167年的古榎木亭。3号仓库内部、桌子、麻袋、电风扇、纸盒、凉席等杂物随意堆放。 据东坡祠保安陈东介绍,粮仓漏水,几个月前正在修理屋顶。 “当时,工人住在3号仓库,所以看起来有点乱。 ”2015年,东坡亭谷仓地带遗址被惠州市人民政府指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底在这里举办了文创展览会,但由于疫情的破坏,至今仍可以在谷仓地带的墙壁和玄关处看到当年展览会的宣传牌。


  与闲置的东坡亭谷仓地带不同,东坡亭谷仓地带以东300米的“752艺术仓库”是惠州少数活跃利用的老谷仓地带。 752艺术仓库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整体为一个四合院形式。 临街楼房为两层砖砌小牌楼,院内楼房全是瓦顶砖墙独门独户的长龙。


  记者了解到,752艺术仓库由惠州市柒伍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改造建设。 该公司负责人王惟森看到752艺术仓库时,亲切地认为“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瓦房里”。 之后,他和朋友花了一年时间改造,把粮仓命名为“752艺术仓库”。 " 0752是惠州市的电话号码,惠州以前规模大的文创园很少。" 目前,752艺术仓库已进驻茶馆、陶艺馆、咖啡厅等10多家文创机构,是众多年轻人休闲的好去处。


  上世纪50年代,惠州共建成谷仓区1038个,容量30万吨,满足当年粮食统购统销后大量储存的需要。 进入90年代,惠州人口大幅增加,原有的粮仓容积已无法满足需要,大部点的老粮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徽州人记忆中的热闹


  粮仓现在是空的,但以前是很热闹的景象。 对于居住在粮仓附近的居民来说,粮仓是他们漫长岁月中的重要朋友,也是他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1976年,市民刘汉新回到东坡亭谷仓地带马路对面的祖屋居住。 当时,他经常看到成群的马车拉着粮食运往东坡亭的粮仓。 粮仓门口有一个坡,马上下山的时候走得很慢。 “我们把马的大便拿来给蚯蚓钓鱼用。 ”刘汉新说,谷仓地带也有很多老鼠,沿着排水沟跑出来,他就在排水沟外面等着,和伙伴一起抓老鼠。


  对于不住在粮仓附近的人来说,来公粮、买粮、打粮是与粮仓建立联系的重要节点。


  “到了交公粮的时候,谷仓地带的入口一大早就挤满了人。 ”今年89岁的下南村村民陈惠祖当年来东江粮仓配粮时,先拿到配粮号码表,然后进行质检,水分过多的东西带回去再次晾晒,杂质过多的东西用风车吹,质检合格后,去掉秤和皮,波波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东坡亭谷仓地区公粮的画面,市民刘桂芳(化名)也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会推着妈妈的滑板车,把粮食拉到这里。 ”刘芳今年64岁,小时候和家人带着粮食乘船过西枝江,下船后让工人把粮食运到板车上,和家人一起装车后,可以把粮食运到东坡亭的粮仓。 “一包200斤米,一板车五包。 ”刘桂芳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板车每次都有1000斤粮食。


  除了接受农民交给的粮食,粮仓附近还有粮站,城市居民可以购买粮食。 原园洲东江谷仓主任叶剑华介绍,在定量供应时代,各城镇居民每月口粮24斤左右,有工作的居民每月30斤。

  记者查阅了《园洲镇志》得知,以前国家根据劳动歧视、年龄大小等将居民分为9个等级,由人决定等,都是定量的。 例如1972年3月,园洲镇10岁以上儿童每月口粮23斤,部职工和体力劳动者每月口粮分别为30斤和29斤。


  刘汉新下班后也是每月30斤的粮食。 当时,家家都有粮票,上面记载着家庭粮食定额,买粮食需要带粮票去粮站。 “格子里是30斤。 一拉,就会发出隆隆的声音。 粮食装在你的米袋里。 ”刘汉新说。


  来自外地的陈东不能像刘汉新那样去东坡亭的谷仓地带买粮食。 他来自潮州,1980年来惠州打工,住在东坡亭粮仓附近。 受当时户籍的限制,他属于“自粮户口”,“只能自己从农村带着大米来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向朋友借粮票去东坡亭粮库买粮。 “粮食一定不够。 那个时候吃的东西不多。 ”那时,小陈只能向东抓一把米煮粥,全家一起喝。


  随着时代的发展,粮库也开始自主加工粮食。 1971年,园洲粮油加工厂在东江粮库旁开工建设,1973年2月投产。 叶剑华介绍,园洲粮食加工厂通过碾米机、磨糠机、榨油机自主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再加工花生油。


  东坡亭的粮仓也是如此。 家住东坡亭谷仓地带附近的市民张秀梅(化名)说,20多年前谷仓地带没有粮食了,门口榕树下有种粮的机器,她从家里拉稻谷来种粮。 “除了打谷物,我们还打粉做年糕。 ”张秀梅还记得,2008年东坡亭粮仓门口种过粮,后来机器被拆了。


  文旅产业有望迎来新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惠州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人口迅速增长,原有粮库容量已不能满足需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资料显示,东坡亭粮库自1992年起不再储存粮食,后租给粮油店仓储。 东江谷仓从2000年前后就不再储存粮食了。 后来,通过“三来一补”计划,出租给毛织厂、制衣厂、玩具厂等乡镇企业厂房,大约七八年前被彻底搁置,一度成为垃圾场。


  幸运的是,这些老旧的粮仓迎来转机,由“物质粮仓”变成“文化粮仓”,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


  “东江谷仓地带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方、一粮文化产业发展(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宁玉燕告诉记者,来到广州美术学院冰塍设计团队,在保持人民公社旧址、旧谷仓地带、旧纺织厂、供销社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三东文化”

  具体体现在东江谷仓地带建设大湾区生活美学街区,邀请非遗传继承人绝活,展示惠州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建设展览主场馆,邀请艺术家布展,常态化展示艺术精品。 此外,惠州非遗美术馆、园洲记忆博物馆等项目也将逐步落地,再现东江水乡岭南文化,再现老粮仓时代印记。


  最引人注目的8个圆筒仓库也将产生新用途。 项目设计师罗军表示,8个圆筒形谷仓地带周边以修缮为主,内部形成中国八大美院青年艺术家孵化基地,“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展示、创作、销售他的作品”。 8个圆筒形谷仓地带相连,底部为长廊,罗军将长廊作为艺术橱窗,向外展示园洲文化。


  “目前,建设进度达到30%,前期主要清理垃圾。 ”宁玉燕说,目前工人已经开工,项目将在2-3年内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挖掘机已经在东江边的空地上咕噜咕噜地施工。


  向文化艺术方向发展是老粮仓发挥新生命力的选择途径,752艺术仓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 王惟森在改造752艺术仓库时,主要是加固老旧安全隐患的建筑结构,然后再改造门窗,“大板块我们没动,给仓库留下历史文化气息”。


  在筛选入驻商家时,王惟森也喜欢有活力的文创品牌。 近年来,一家餐饮企业试图进入752艺术工作室,但他很谨慎,希望建立“艺术仓库”,容纳更多与艺术相关的行业,而不是单纯的“752美食城”。


  距离752艺术仓库不到300米,东坡亭粮库也将在文化历史方面发力。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坡亭谷仓地带工程文物主体已修复完毕,正在完善设计方案。 未来东坡亭谷仓地带将与邻东坡祠融合,成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整体。“正因为有和你一起生活的物件,才会对生活产生留恋。 ’从13岁开始就住在东坡亭谷仓地带的马路对面。 刘汉新直到2020年才离开祖家。 现在祖宅是他的工作室,他每天都在瓷器上画画,期待东坡亭的粮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